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3)

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3)
2019-06-19 19:07:00 新华网

光,转瞬即逝,细微无形。为了捕捉它,追光者必须心无旁骛地投入。

长光所所在的长春市东南角,永远是这个城市夜晚最明亮的地方。明明是追着光跑的人,为什么他们更喜欢静谧的黑夜?

以在研的“太极”空间引力波中超稳望远镜为例,最终稳定性要求在1皮米之内(1皮米=0.001纳米),这要求科研人员每个环节都必须达到极致。为了尽量避免受外界气流、振动等影响,调试的最佳时间是深夜,凌晨四五点收工是常有的事情……

一些试验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因此,三伏天也能看到科研人员穿着厚棉衣穿梭于办公室和实验室。

追光,听起来高大上,工作却要从最基础做起。

四米碳化硅反射镜亮相世界时,耀眼夺目。用它做成的望远镜,在地面上能看清太空中拳头大小的碎片。

然而,这面反射镜是科研人员用双手“组装机床、搅拌材料、砸碎镜坯”造出来的。

制造四米碳化硅反射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光学加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国内几乎都采用传统抛光时,研究员翁志成就意识到自动化机床的重要性,恰好张学军刚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不顾他人眼光,买来一台旧机床,四处配零件,带着粗线手套,拿着扳手、螺丝刀,在实验室里动手组装起来。

最终他们撘起了国内首台光学数控加工中心,应用于加工反射镜中。随着镜子口径从500毫米逐步达到4米,加工机床也在他们手中不断升级换代。

在外人眼里,科研人员应该优雅体面。但制造反射镜镜坯却要天天与黑乎乎的碳化硅粉末打交道,无论是德高望重的研究员还是刚进所的小青年,经常满手油泥,洗都洗不干净。

其实,四米碳化硅反射镜立项时,许多人不同意张学军的想法,用碳化硅难度很大,国际上没有此类设计路线。然而他坚持选择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为长光所的赵文兴团队已经在光学材料领域钻研20余年,攻关经验丰富。他相信,有一代代的智慧和积累,一定能成功。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