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

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
2019-06-19 19:07:00 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6月19日电 题: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人类获取八成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要想比别人看得更清,看得更远,就要比别人的眼睛更亮。

光学仪器就是这样的“眼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群追光人。

他们利用光学,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向微观延伸,从浩瀚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寻找世界奥秘。

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炼出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到“破釜沉舟”给神五神六装上太空之眼;再到“不走寻常路”造出领先世界的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70年间,他们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

  最遥远的光,最匆忙的他们

光,深邃遥远。为了靠近它,追光者唯有争分夺秒,时不我待。

走进长光所,迎面而来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步履匆匆。

他们打招呼很特别:“距离小课题结项还有几天?”有的甚至精确到分钟:“今天需要的器件几点几分可以给我?”

“对时间敏感是长光人独有的特点。”副所长张学军说,所里承担的都是国家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许多项目都是倒排工期,延误一天都不可以。

从新中国第一代光学人开始,紧迫感一直紧密跟随他们。

1952年1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从国外购进一吨重的光学仪器,价格等同于一吨黄金,人家还不一定肯卖。

1400万斤小米,是国家拨给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的首笔经费。

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温文尔雅的王大珩变得雷厉风行。

他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累了饿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