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安宁河谷大石墓,为何消失又留下哪些印记

2019-04-21 18:3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成都4月21日电 题:安宁河谷大石墓,为何消失又留下哪些印记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黄毅、黄卧云

横断山脉中段东缘安宁河谷,200多座巨石砌成的大石墓静卧河畔台地之上,这一独特墓葬形式,为何在东汉以后神秘消失?又留给后人哪些历史印记?

记者近日来到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王所镇王所村,在安宁河支流茨达河畔的一处二级台地上,看到两座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墓葬呈长方形,宽1米多、长近10米,墓壁用较为扁平的巨石立砌,墓壁之上,几块重达数吨乃至10多吨的巨石排列盖顶。

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告诉记者,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相印证,大石墓是邛人的文化遗存。战国至东汉时期,邛人是安宁河流域的主要居民。目前,保存完好的大石墓有240余座,主要分布于安宁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和山坡地上,其中以凉山州西昌市、喜德县和德昌县境内最为集中。

考古发掘发现,大石墓是邛人的家族公共墓地。邛人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死亡后均埋葬于家族建造的同一个大石墓中。考古发掘的大石墓中,每墓入葬不同时期去世的10余人至100余人的骨头不等。

多年的考古发掘及研究结果显示,单耳罐、双耳罐、无耳罐等是大石墓出土的典型器物。在耳上附加横向泥条、“S”形纹的风格为本地区独有,大量出现的叶脉纹、附加泥条纹等纹饰均独具本地特色。

专家表示,我国商周至东汉时期,石结构墓葬曾盛极一时,但大石墓所具有的墓葬规模大、建造墓室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安宁河流域、器物风格独特等特点,使其区别于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石结构墓,如西南地区的石棺葬、东北地区的大石棚墓,具有文化面貌的特殊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