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旧貌换新颜
回溯宁车沽过往,北塘街工委书记续光娓娓道来。
他说,宁车沽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水稻,人工水产养殖历史悠久。但前些年,农田利用和农业生产未能很好规划设计,宁车沽水稻这一地方标志产品日渐萎缩。
要想重塑“鱼米之乡”,就必须谋划新出路。
北塘街引进适合北方的水稻良种,推广稻田养蟹模式。从2016年开始,北村率先拿出1000亩土地试种新型水稻,当年试种成功,亩产1400斤。河蟹和水稻套养,河蟹亩产60斤,既增产增收,又肥沃了土地。中断20多年的水稻生产在宁车沽逐渐恢复。
2015年前,宁车沽水产养殖有80%农户亏损,根源究竟在哪?请来专家找病根,原来当地水产养殖30多年从未清淤,水生态环境差,鱼虾存活率很低。
对症下药,2.8万亩池塘清淤相继完成,水深达到2米多。“鱼虾成活率大幅提高,我收入增加了一倍。”北塘泽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为东受益匪浅。
为解决水产养殖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的症结,街里每年投资40万元,联合天津市水产集团等部门,用于虾苗引进试养。
“过去品种单一,基本只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三年出现品种退化,再加上没有专业指导,基本年年赔。”北塘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郭同旺说,南苗北养取得成功后,养殖户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造效益,对科学养殖积极性很高。
返乡憧憬新生活
“农民能从土地里富起来,才是真正富起来。”续光坦言。在宁车沽,这一朴素的愿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仅北村一个村,集体经济就从2015年300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800多万元。宁车沽农民人均年收入在这期间接近翻番。集体有了收入,也有了更大能力投入村基础建设中,持续改善种养殖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原来种地80%亏本,现在实现了80%赚钱的大反转。”张振山兴奋地说。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返村,重新回到土地上。原来每年土地承包时,农民没什么积极性,可现在公开招标,承包费从每亩300元涨到了1000多元,承包热情可见一斑。
续光说,农民从土地上看到了效益,也自然更愿意增加投入,因为他们看到的还有在土地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通过这些年持续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宁车沽农民生活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翻倍,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个富而美的新乡村轮廓愈加清晰。
新华社济南2月6日电 题:沂蒙老区话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沂蒙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咋样?记者春节期间回到山东省临沂市,发现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在这里落地实施,一批特色村争当了振兴“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