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2日电 题:脱贫路上的“娘俩”
新华社记者朱文哲
“小迪啊,晚上几点回家?我提前给你把炕烧热乎了。”每天黄昏时分,年轻的扶贫干部邹迪都会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大姨,我一会儿就回家,不着急烧炕。”邹迪笑着回道。
身为“90后”的邹迪是内蒙古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太平庄嘎查的第一书记,工作已满三年,“大姨”并不是他的亲戚,而是太平庄嘎查的贫困户白介子。
邹迪在城市长大,毕业后原本可以在通辽市里找一份工作,但为了到基层一线锻炼,2017年3月他主动请缨,到太平庄嘎查任第一书记。
“刚来到这儿时,我心里特别紧张,担心乡亲们不信任我。”邹迪说,“他们都说我是奈曼旗最年轻的第一书记。”带着对扶贫工作的激情,还有些许的忐忑,邹迪开始了扶贫工作。
2017年底,一次偶然机会,邹迪关注到了刚刚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白介子。
白介子的爱人四年前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刚上大学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的顶梁柱走了,儿子又在外地念书,我每天自己在这屋子里住,很孤独。”白介子指着屋里的地砖说,“老伴走得突然,这房子还是他走前装修的,地砖都是当年他亲手铺的。”
邻居们怕她孤单,经常叫她唠唠家常、招呼她一块儿吃饭,白介子常常这家走走、那家住住,但精神头和以前相比差了一大截。
为了让白介子重拾生活信心,也为了帮她早日脱贫,邹迪决定借住在白介子家,和她一块儿生活。“大姨本身是个女强人,但是生活对她的打击太大了,我要帮她找回以前的状态。”
建档立卡之后,邹迪帮白介子用扶贫资金买了10只基础母羊,两个人在院里盖起羊圈。种地、养羊,两个人在田间地头忙活得热火朝天。渐渐地,白介子的精神状态好了。
冬日里屋外天寒地冻,但白介子家里却暖如初春。每天快到邹迪下班的时间,白介子都会把家里的炕烧得热乎乎的,做好饭等他回家。“孩子忙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得有热乎饭吃。”儿子不在身边,白介子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邹迪。
“有一天小迪说他晚上要加班,我等到八点多还不见他回家,就去村部找他。”白介子说,“等我到了村部一看,这孩子自己一个人,刚泡了一桶方便面,在办公桌上写材料呢。”
冬天风大,窗户有些透风,白介子担心邹迪着凉,花了150元在窗外封了一层挡风的塑料布。邹迪知道后,偷偷在大姨的钱包里塞了200元钱。
如今,白介子家的羊已经从10只发展到38只,她也在2018年底脱了贫。“小迪建议我把羊的数量保持在30只左右,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白介子说。
从“一张白纸”到“第一书记”,邹迪成长了;从贫困户到养羊户,白介子脱贫了。脱贫攻坚的路上,邹迪和白介子变成了亲人。“我们娘俩还要继续努力,让未来的日子过得更好!”邹迪说。
中国登山者夏伯渝。图片来源: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网站截图 中国日报网2月22日电 一辈子,他只想登上魂牵梦绕的圣洁珠峰,哪怕,它夺走了他的双腿。北京时间19日凌晨,摩纳哥
中国青年网平顶山2月22日电(姚峡阳 仝淑芳)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2月20日,河南省汝州车站站台上挤满了准备外出打工的旅客。21点54分,开往北京西的K184次客车缓缓进站,稳稳地停靠在站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