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投机倒把”罪。汉正街所有小商品交易被禁止,个体户也被取缔。
往日熙熙攘攘的汉正街骤然冷清。
“我要养孩子、养老婆,又找不到工作,生计所迫,只好继续偷偷做小生意。”郑举选说,为此,他进过学习班,还被关进看守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决定放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刚从看守所出来不久的郑举选,赶紧向工商部门提交了申请,成为首批103户申办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
“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提心吊胆。”郑举选说,那时候,生意真是红火,针线、纽扣、打火石都是成堆卖。
最高峰时,汉正街形成60多个专业市场、30多万种商品的小商品综合市场,每天前来打货采购的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郑举选就成为武汉市的首批万元户、百万富翁。
改革开放后,“买全国、卖全国”的汉正街迅速恢复市场繁荣,成为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代表,成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先行者、试验区。
从“脏乱作坊”到“时尚名街”,二次迭代催生批发市场“升级版”
汉正街龙腾大道上的服装商户李涛,上世纪90年代从摆地摊开始,一步步开创男装品牌“合伙人”。这家面积不足80平方米的小商铺,现在年销售男装上百万件。
“10多年来,汉正街要整体搬迁的消息不断。”李涛说,他和很多服装商户尝试搬出汉正街,最终又搬回来。
迁出又搬回,这是汉正街不少服装商户的共同经历。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汉正街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弊端日益凸显:依赖现金、现货、现场的“三现”交易,市场瓶颈难以突破;传统“买全国、卖全国”,批发走量模式逐步式微;占道经营、前店后厂等“脏乱作坊”格局,频繁发生的火灾。
新华社武汉1月3日电(记者廖君、李劲峰)78岁老人郑举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40年前在汉正街摆小摊养活家人,为此还因“投机倒把”坐过牢;40年后他会坐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改革先锋”表彰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眉山宣传部供图 ) 央广网眉山1月25日消息(记者刘涛)24日在苏东坡982周年诞辰日之际,四川眉山举办第二届民间文化技艺广场汇活动,献礼寿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