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汉正街两度“起死回生”背后的迭代“密码”

2019-01-25 12:0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武汉1月25日电 题:“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汉正街两度“起死回生”背后的迭代“密码”

新华社记者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

有着500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历经沧桑,如今依旧活力四射:每天10万多名“打货人”来往穿梭,日均服装交易额达两亿多元,业内估计每年仅男装线上、线下销售量就占全国市场的三成左右。

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典型一度被关停,作为“脏乱差”批发市场代表又差点被整体搬迁。

汉正街的两度“浴火重生”,背后蕴含着哪些迭代“密码”?

  从“投机倒把”到“改革先锋”,首次迭代打造内贸经济“初级版”

40多年前,在汉正街摆小摊养活家人,还因“投机倒把”坐过牢;40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改革先锋”的表彰。78岁的郑举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命运会有如此大的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在汉正街土生土长的郑举选因双目失明,在家门口摆起地摊,卖过五角星、纪念章,也背着冰棒箱四处叫卖。凭借货真价实、守信经营,郑举选的小生意做得红火,还被同行戏称为“盲侠”。

处在长江、汉水两条黄金水道交汇处的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这里曾上演着“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

然而,有着“货到汉口活”之美誉的汉正街,也一度日渐“凋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回忆说,当时我国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各类物资供给有限,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需要经历从国家下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