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题: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献给奋力奔跑的中国人民
新华社记者谢锐佳、潘洁、王长山、谢佼
多年以后,当76岁的赛帕南勐看到村民告别窝棚草屋,住上楼房开起轿车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的父亲、曾经的芒景村布朗族头人苏里亚的三个梦想。
“父亲的三个梦想实现了”
中华各民族都有相同的发展梦、幸福梦,一个小小的梦想,有时也需要社会的整体进步,需要好几代人去奋斗
70多年前,地处云南边陲的芒景村很穷,村民住的是窝棚,整个寨子最值钱的东西是3把大锤子。没有电,天一擦黑,外面就没人了。村民花一角钱都要在口袋里揉几次,摸出来又放回去,不舍得用。
“很多人只有一套衣裳,洗了就只能躲在家里。”在古茶树环抱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芒景村,赛帕南勐一边品着古茶,一边摆起“直过民族”布朗族的发展史。“有一次过年,我的裤子后边烂掉了,叫我妈补了才能去跳舞。”在旧社会,即使是布朗山寨头人的儿子也同样窘迫。
新中国成立后,苏里亚挥别了头人的旧身份,决心跟党走。
1951年,苏里亚给毛主席献茶从北京归来,便在寨子里召集大家开会,跟村民说了自己的三个梦想:一、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通到山顶上;二、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不用牛犁地;三、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会过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至今,父亲激情澎湃的语调还在赛帕南勐耳边回响。
但是,发展的途中,追梦的征程,从来就不会一路平坦。一个小小的梦想,有时也需要社会的整体进步,需要好几代人去奋斗。
“到2004年,父亲的三个梦想基本实现了。”赛帕南勐说。不过,这一时期饭可以吃饱了,衣裳可以穿得好一点了,但钱还不够花。
近日,额敏县郊区乡八一片区的乡村公路上,温度已达到35摄氏度,在高温的炙烤下,一群手拿铁锨的汉子却顶着烈阳停停走走。原来是额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队员和八一片区的党员、积极分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