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十五连丰”谱新篇——端牢“中国饭碗”的龙江实践

2019-01-15 14:0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哈尔滨1月15日电 题:“十五连丰”谱新篇——端牢“中国饭碗”的龙江实践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2018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超过1500亿斤,不仅连续八年全国第一,而且实现“十五连丰”。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卫星定位的大马力农机,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到“抱团取暖”的新型主体,从量大链短的“大路货”到优质高效的“产业经”……黑龙江省闯出了一条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现代化的“金戈铁马”

广阔的三江平原,白茫茫一片,黑土地披上了“冬装”。

2018年10月底,记者在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农场看到,大型农机正在深松整地,作业深度达30厘米。

“用大农机深翻,既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又能减轻土壤板结,有利于来年粮食生产。”七星农场种植大户张景会说。

“过去种地用‘小四轮’,灭虫用小药壶,收割用小镰刀。现在种地用自动精量播种机,收割用带卫星导航的大农机。”黑龙江省逊克丰禾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侯宝柱种了20多年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深有感触。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科技化要产能。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全国领先。

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乡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年种的大豆,每亩产量达到400斤。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这一方面得益于高蛋白、高产量的品种,另一方面得益于专家指导科学种田。

现代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黑龙江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共有2.4万亩水稻。在地头放置的孢子捕捉仪,能对稻瘟病病害孢子分析,通过高清摄像头看到病虫害的斑点……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