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卫星发射,作为2018年航天飞行发射的重中之重,成败与否,火箭与卫星动力的可靠精准,至关重要。面对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品,六院科研人员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通过面向组织,面向产品,面向流程的“三个面向”途径,对火箭发动机研制交付质量再把关;采取“再设计,再验证,再确认”手段,对火箭发动机性能再提升。而一以贯之的就是一个“严”字。如果把发动机比作“心脏”,一根根导管无疑就是输送“养分”的血管。能为嫦娥四号“服务”,所有的导管至少要通过“三检五审”,绝对是“优等生”。首先要经过清洗、酸洗、内窥镜“肠道”检查;内外焊缝除了进行内窥镜检查外,还要接受X光拍片“透视”探伤……。看似繁琐的检查工序,窥视到的仅是航天六院质量管理的“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到极致的质量管理措施,才能使得助推嫦娥四号飞天登月的近50台火箭发动机,能够在任务执行中应对42万公里飞天登月过程中的“千变万化”。
作为我国研制的首台变推力发动机,曾经在5年前中国航天器的首次登月之旅――嫦娥三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月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推力无级变化,才使得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跨越38万公里的漫漫旅程中飞得稳,落的准。为了满足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探访的任务需要,六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围绕高性能与长寿命这两项指标展开了极致的追求。经过大量的优化计算与仿真分析,通过改变外表涂层的工艺技术等方法,不断提升变推力发动机的性能。“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严苛而严苛,而是任务需要这样做。必须让变推力发动机推力变得准变得稳,让这次人类首次月背之旅,变得得心应手”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副总设计师兰晓辉说。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于子茹)经过20多天的太空飞行,1月3日中午,“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月球南极-艾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