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改革开放40年河南农业三重“蝶变记”(2)

2018-12-18 09:3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今年刚收完秋,河南延津县西朱村村民程学伟就赶忙种上了优质小麦,“谁说农民不愿意种地?现在种优质麦不愁卖价还高,越干越起劲。”

  让大的强起来 从“原料农业” 到“品牌农业”

河南一直被称作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一字之差反映出河南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短板。长期处于种地卖粮的“原料农业”阶段,让河南在农业生产上付出多、贡献大,却始终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底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产业链、组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传统农业插上产业化的翅膀,一批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一批农产品品牌勃然而出。河南“土特产”成了市场“名牌”,实现了从卖粮食、卖原料,到卖食品、卖品牌的转变。

在新郑市,一颗颗小红枣做成了大产业,好想你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农企,从卖原枣起步一步步做大,产业链不断延伸,2011年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超百亿元。“现在我们探索红枣的主食化、提取红枣酵素作养生饮料,红枣产业已经升级到了4.0,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好想你公司副总经理石聚领说。

利用当地小麦的品牌资源,延津县引进了克明面业、中德合资云鹤食品等多家食品和白酒饮品企业,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专用粉—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装—电商—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目前,河南依托独具优势的农业资源打造出了万亿级的食品产业,一大批“河南牌”农产品走进国人厨房,摆上世界餐桌。

  让土的“洋”起来 从“天工农业”到“智能农业”

提到农民、想到农业,不少人会习惯性地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累兮兮,日子苦哈哈”,然而在河南,改革开放的40年间,农业的“干法”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