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一辈子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大陆台商的改革开放记忆(2)

2018-12-12 14:31: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大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台商的事业版图不断拓展,广袤的中西部逐步进入他们的视野。台玻武汉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朝镕算过一笔账,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的人口总和是台湾人口的十倍以上,而“武汉正是辐射中部四省的通衢”。

在63岁的重庆台协会长李文勋看来,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结点,是重庆这座西部重镇无可比拟的优势。“粗略计算,目前在渝大小台企超过2000家,常年居住台胞超过3万人。”他介绍说。

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陆方面始终支持、鼓励台商发展,大陆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吸引着台商不断扩大产业布局,也让“爱拼才会赢”的台商精神广为人知。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已达10.58万个,实际使用台资674.6亿美元。

“大陆关心、服务台商是真心实意的,各地在土地、税收、人力等方面都提供优惠政策。”在成都、桂林、济南等地都有投资的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说,台商获得长足发展,与大陆各级政府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和提供的政策协助是分不开的。

  拓展、转型、升级:与大陆发展同步提升

1994年,林清发在北京开了第一家贩售捷安特自行车的门店。彼时,专注大陆内需市场的台商还不多。在两千多公里外的东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热潮如火如荼。台商最初选择这里,大多投资的是制造业,靠接订单代工就赚得盆满钵满。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让万家百姓日渐富足。台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尤其近年来,大陆民众消费力提升,内需空间受到台商普遍关注,服务业成为他们转型发展的新领域。如今,“呷哺呷哺”“鼎泰丰”“天福茗茶”“宝岛眼镜”……众多的台湾品牌已为大陆民众熟知,受到广泛青睐。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