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2日电 题:新疆沙漠乡村40年互助共进 捧住“果盘子”团结谋发展
新华社记者关俏俏、白志强
冬日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午后暖阳照耀着伊斯勒克墩村,一辆“赣A”牌照的大货车停在红枣合作社门前,10多辆三轮电瓶车在巷道里来回穿梭,忙着将各家打包成箱的红枣装车。
今年6月,村民李德振和当地25户枣农成立了“洛浦县支青红枣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要不是1008个支边知识青年在这里开荒造田,种下了枣子,我们也发展不起来。”李德振说。
“伊斯勒克墩”,维吾尔语意为“灼热的沙包”。李德振所说的荒地就曾在这里。
伊斯勒克墩村所在的拜什托格拉克乡是20世纪60年代江苏支边知识青年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开荒驻扎的营地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由最初的“面袋子”到“菜篮子”,最终定格在“果盘子”。
“1987年在政府引导和部分农民的带头示范下,拜什托格拉克乡率先种植了红枣,开启了和田地区种植红枣的先河。”拜什托格拉克乡乡长阿依加玛力·达吾提介绍。
伊斯勒克墩村村民史鹤山1961年跟着支边的父母来到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今年已经70多岁的他至今还保留着30多棵第一批种下的枣树。
“刚开始为了解决温饱大家都种小麦、玉米,后来陆续种能卖出价格的蔬菜,市场行情好。”史鹤山说,村里种了10多年蔬菜,但周边乡村也跟着种菜,就不怎么挣钱了。
为寻求新的出路,当地政府引进一批枣树苗让村民试种。“见过种蔬菜、种粮食的,就没见过种树还能挣钱的,当时有些人坚持试种,但也有人挖掉了树苗。”史鹤山说。
首批试种的农民从修剪枝条和管理果树上总结经验,红枣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当大家见到红枣的经济价值以后有了对比,开始不断引进树苗发展种植。”史鹤山说。
央广网阿克苏11月6日消息(记者吴卓胜 阿克苏台记者张鸿海 肖春)眼下,新疆阿克苏地区144万亩红枣进入收获季,枣农们抢抓农时,采收红枣,田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芜湖幼儿食品安全 继安徽芜湖接连两家幼儿园被曝出“孩子吃的鸡腿发臭,大米霉变生虫,白醋过期”等食堂出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后,25日,当地再次查出第三家幼儿园食品安全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