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绿色的核桃树、火红色的苹果树和红枣树、银白色的长绒棉、金黄色的水稻,绵延数百公里……9月下旬,记者乘车至新疆阿克苏地区北缘,从天山山脚一直向南,到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其间所见,可谓“风拂杨柳千层浪,水润瓜果万重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部分官兵来到阿克苏地区南缘屯垦,并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全师官兵修建水库多座,开垦良田120余万亩,创造了开荒拓地、自给自足的奇迹。
如今,阿克苏人继承发扬屯垦精神,通过实施大规模生态绿化工程,成功实现了人进沙退、再造“大漠绿屏”的壮举。令人瞩目的是,久久为功,阿克苏人的“绿色涅槃”,在收获绿色的同时,将林果业打造成可持续提现的“绿色银行”:苹果、红枣、核桃等林果品牌逐渐在全国打响,成为一张绿色新名片。
人进沙退何以真正实现
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既要治沙,也要致富
如果没有“新疆杨”等生态林的保护,荒漠绿化的结果就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苹果树等经济林的支撑,荒漠绿化的结果就是“海市蜃楼”——从大量种植纯生态林,到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阿克苏地区的生态治理,走过了由“见树不见人”到“见树又见人”的过程。
目前,阿克苏地区林地面积14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林果种植面积450万亩,当地农民林果纯收入已达4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
过去,阿克苏地区环境恶劣,七八级以上大风长年不断,把仅能抵抗3级风的蜜蜂吹得无影无踪,导致苹果树开花后无法授粉,自然也就结不出果子;即便能挂几个果,也会被大风卷起的粗沙打成“麻子脸”,失去“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