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0月25日电 题:虹起伶仃 粤港澳大湾区再拓通途
新华社记者 张欢 郜婕
中国建设者又一次创造了世界奇迹,问鼎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24日正式通车运营。
这座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钢铁大桥、最长的海底隧道,以及最大、最深、最精准深海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它圆了始于上个世纪的伶仃洋联通之梦,使珠三角成为路网完整的发展区域,点燃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引擎,并成为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下跨境协作的参考范例。
伶仃一梦成真 珠三角路网完整
“曾经伶仃一梦,如今天堑通途”,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如是形容这座无愧于时代的大桥。
伶仃洋位于广东珠江口之外,是珠海、澳门与香港新界一带的海面。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联动发展,香港实业家胡应湘提出了建造跨海大桥的构思,因种种原因而搁置。香港回归之前,虎门大桥建成。这条跨越伶仃洋的陆上线路,是一条绕行的折线,但却因为是唯一的通道而车流量超饱和,拥塞不堪。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表示,珠三角原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在港珠澳大桥建成以后,珠三角南部的“一横”才真正联通。
正是因为这“一横”的联通,珠海和澳门从陆路前往香港的平均行程由约3小时缩短为约45分钟,港珠澳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港珠澳大桥建成以后,直接效益是打通路网,发挥便利三地生活生产的交通功能,溢出效应则是拉动珠三角西岸发展,甚至带动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提速。
> 由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紫荆》杂志社及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的互融互通论坛近日在深圳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300余位嘉宾参会,为粤港澳三地多层次多方面互融互通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