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9日电 题:“沙海愚公”: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筑路人扫描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宿传义
炎夏的沙漠,5台大型推土机并排在9米高的沙丘上穿梭,一铲一铲用黄沙筑路。细密的沙粒不断灌进只容得下一人的燥热驾驶室,附着在张小东早已汗透的身体上,甚至钻进他的眼睛、耳朵和鼻孔,他紧闭着嘴。
张小东要做的,是在沙漠腹地推出一条路来。这是第三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南起新疆且末县,北到尉犁县,建成后,将实现世代被大漠阻隔的且末人无须绕道就能走出去的夙愿。为此,且末人盼了10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西方探险家称为“只差一块墓碑的死亡之海”,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作为一名推土车司机,张小东所在的车队是筑路队的先锋。如今,他们已经从且末县向北深入沙漠近60公里。
黝黑精壮的他47岁,30年前来新疆打工,跟随石油工人在沙漠中为石油运输开路。因为掌握了沙漠推路的技术,能赚到稍高的工资,他一直在黄沙里讨生活,尽管要面对酷热、缺水缺电、没信号,以及遮天蔽日、令人无法呼吸的沙尘暴。
“我是四川人,但大半生都在沙漠里面度过,”张小东说,“不只是中国的沙漠公路,沙特、阿联酋等国家的工程,我也有贡献。”
傍晚七点,沙漠表面温度仍超过50摄氏度,张小东拿起一大壶水灌下,但他却热得无意上厕所。每天工作的10个小时里,他要挖掉2000立方沙子,往返于沙丘间200趟。这次工程,是他面临的最难的工程。
沙漠筑路的难度,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第四交通院总工程师李秋申最清楚,“我们负责第三条沙漠公路的勘探设计,这种地形条件在全国都很少见,与前两条穿越沙漠的公路相比,这条公路要经过沙漠东部密集、高大的沙山,沿途有32处沙山,最高的达100多米,而28处丘间洼地最长达12公里,越往里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