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沙海愚公”: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筑路人扫描

2018-07-30 01:05: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沙漠里的阳光异常耀眼,张小东眼前渐渐变成一片亮白,分不清哪里是沙丘、哪里是洼地。因为目力所及只有黄沙,所以在这里工作久了会患上眼疾和沙漠综合征,但很少有人选择唯一的治疗手段——走出沙漠。

“我们就是沙漠里的候鸟,随工程迁徙。”张小东抹了一把快要流进眼睛的汗,说他的妻子只来工地看过一次,回去后,变得每一分钱都省着花。

33岁的杨勇和他的60名工友,是这些“候鸟”中特殊的一群——他们负责扎草方格和防沙障。这道在无沙地区少见的工序,却是沙漠公路免被流沙掩埋的重要保障。

每天五点半,杨勇便和工友坐上车,沿着“张小东们”推平的道路,被一一“撒”到各自工区。

工人中夫妻占多数。男人们负责把成捆的芦苇搬至沙丘上,每捆140斤的芦苇与脚下流动的细沙让他们步履维艰。女工们则弓着身子跟随,右手搂着芦苇,左手沿着测定好的线路将芦苇铺开,摆放成一个个一米等方的方格。男工吃力地运完芦苇捆,开始双手紧握铁锹,将芦苇“拦腰”一踩,芦苇中部便深深“栽进”黄沙,露出两端苇茬在地表,阻挡沙子流动。由于细沙紧实密集,哪怕是力气大的工人,仍需借助身体的重量、全力踩下,才能完成。

常年在沙海中奋战的工人早已习惯了繁重的体力活,但沙漠之外总有人牵动着他们的心。“待久了,我都知道哪个沙山上有手机信号。”杨勇的妻子掏出掉漆的手机,说她每天会在有信号的沙丘顶上给家人打通电话才能安心。

曾经,大西北不少地方都是“筑路禁区”。如今,无数“沙海愚公”正在用一条条公路,在地图上填补着“禁区”的空白。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