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郭万刚就把被窝搬进了八步沙。
当时22岁的石银山长年带着3个人坚守在深入林场25公里远的护林站上,春节也不能回家。别人全家团圆,他在黄沙中眺望着远处村庄的焰火。2005年秋天,石银山双腿患上了严重的湿疹,疼得走不成路,但他只回家休息了3天,又拄起拐杖进了沙漠。
树绿了又黄,花谢了再开。如今48岁的石银山已经鬓角泛白。“六兄弟”也变成了六个“尕老汉”。
大漠的绿色,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一点一点换来的。
在八步沙林场,当年六老汉栽下的柠条、花棒已过了风华正茂的年纪,现在开花的都是“六兄弟”种下的。郭万刚指着一处正开花的点地梅说:“新树接老树,也是传承不断。”
2017年春天,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他开着车穿梭在沙漠,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三代接力,创业圆梦新时代
再美的愿景,实现的过程也难免波折。20多年前,林场就差点散伙。
1993年以前,林场靠当地造林补助生存,每人每月45元。1993年到1996年,由于国家生态政策的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
1995年春,林场发不出工资,面临倒闭。
贺中强回忆:“当时很茫然,这么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困难面前,郭万刚力排众议,决定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再打一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探索多种经营。
花谢总会再开,坚韧方能成事。1997年,靠着筹措的30多万元,林场买了地,打了井,当年就收入20万元。林场起死回生,集体有了收益。从此,治沙人变成创业者,创业者变成六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