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梦·践行者】他是喜欢当老师的医生 他是热爱创新的50后

2018-05-26 11:46:0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从教近四十年,王连唐在变迁的时代里传承严谨教学的中山医师魂,又在发展的年月中汲取新时代的营养。

B 玩转教育技术,新编教材可扫码读图

中国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手段滞后一直备受诟病,王连唐已经主持编写了三本《病理学》教材,他深有感触。如何让教材跟上时代?“50后”王连唐常常和“90后”的学生们碰撞交流,从他们身上获取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思维方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坚持学习的王连唐开始涉足医学新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尝试,他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成天看年轻人拿着手机这里扫扫那里扫扫,能付款也能打开链接,这办法好,为什么不用在教材上呢?”2018年1月,王连唐主持编写的“十三五”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第3版出版。他首次大胆应用二维码技术,使最新版的《病理学》成为融媒体教材。

“以往教材上的图片学生看不明白,传统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看,现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了,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将教材的图片放大数倍,并随时移动,清晰地观察切片中每个细胞的形态。此外,血栓在人体中形成过程等知识点也被制作成动图,配合老师的讲解音频链接到二维码中。 今年,王连唐还打算将视频教学的内容也添加进去,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堂的理解与课下的复习。

教材修订并非易事,而创新更是要历经艰辛。技术、经费、政策都是难关,王连唐一个接一个“啃”下来。因为涉及教材修订和网络内容,王连唐还多次往返教育部、工信部,为了不耽误广州的工作,他常常选择“红眼航班”,凌晨三点出发,后半夜又赶回来。

“没人要求我这么做,除了出版社给的稿费我也没有任何收益,但只要想到能让学生受益,我就觉得值。”新教材引起了多所高校甚至港台高校的注意,全国发行将使受益范围更大。王连唐的“胡思乱想”则还在继续——肿瘤细胞形态各异,能不能让计算机进行扫描并建立大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建立肿瘤细胞先进的数学模型?手机摄像头技术突飞猛进,能不能向专业方向发展,比如通过手机实现显微镜甚至磁共振的功能?“虽然都是胡思乱想,但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天能实现。”王连唐笑着说。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