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王磊也表示会逐渐丰富标准化病人的类型。“毕竟我们每天真实要面对的病人不都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什么情况都有。只要有志愿者愿意参与,我们都欢迎,哪怕要多花一些时间给他们培训。标准化病人的多样化也更有利于培训医生们面对各种人群的应对和沟通能力。”
尽管在医院里,无论医学生还是科室主任,都不单纯把标准化病人称为志愿者,而也将他们当成医生们的“老师”。可这些“老师”们的待遇却相对有限。天坛医院教育处副处长任依告诉记者,他们在为标准化病人争取每年一次的高规格体检等医疗便利,但目前的时薪只有百八十块。唐英笑着说:“我要是冲着这个钱来,那就要饿死了。”
但他们仍乐此不疲。严龙家住北京西北五环以外。刚过去的4月,每个礼拜有两三天,他都要清早坐5点多的地铁首班车,专程跑到位于南二环附近的天坛医院来参与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考核,他从未缺席,也没抱怨过一句。
“今天我来培训考核的这个医学生,可能明天就会给我或者我的家人、朋友看病。把医学生培养得合格过硬,不光为社会做贡献,我们自己也能受益。”同样当标准化病人的韩小刚对记者说,做标准化病人的经历,让他也更加理解医生们的工作,不仅从患者,也能够从医院和医生等各种角度,重新审视医患关系。
“医院能把尖锐的医患矛盾放到桌面上来讲,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同时我们也把自己在看病过程中的焦虑和担心、包括对医生的意见,都坦白地告诉医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搭建一座医患沟通的桥。如果我们的志愿服务,能有助于社会上医患矛盾的缓和,那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韩小刚说。(尹平平)
(文中接受采访的标准化病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