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负债累累、官司缠身,从银行难以贷到款。“只有种上地,才有可能把债还上”,王树民说。他从去年5月底开始四处融资,奔走于北京、哈尔滨、沈阳等多个城市,连跑几十家融资公司,屡次看到希望又屡次绝望。
王树民回忆说,一次联系到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双方见面后,交了1万元考察费,对方考察后表示项目非常好,答应投资一亿元。但是,对方说要进行项目评估,仅评估费就25万元,王树民砍到了18万元。评估完之后,又要公证,公证费8万元,王树民又讲到5万元。看到希望的王树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交了23万元的费用。
等了两个多星期,对方表示总公司没有通过,需要进一步做工作,又让交2万元。“如果不拿,项目可能就黄掉了,我一想20多万元都拿了,又往家里打电话借钱。”过了一个多月,王树民等到答复,“总公司还是没有通过”。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王树民向这家公司交了25万元费用,最后一分钱没融到。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王树民说,仅在北京就跑了50多家融资公司,套路都差不多,先是交考察费,再交评估费、公证费等,最后事情都没办成,一分钱不退。
问起“一次次被骗为什么还要上当”,王树民说,不种地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得百分之百地努力。明知有可能受骗,但还是要去做。“万一能融到资,花的冤枉钱也值了”。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项任务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风险大导致贷款难,成本高导致服务难。两难之下,金融的活水不往农村洼地流,怎样才能让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本源?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只有深化改革,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条路。
新华社济南2月6日电 题:沂蒙老区话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沂蒙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咋样?记者春节期间回到山东省临沂市,发现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在这里落地实施,一批特色村争当了振兴“排头兵”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汇聚磅礴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新图景新华社记者“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原标题:“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银川12月2日电 题:“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新华社记者陈晓虎、靳赫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