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盘活农村固定资产,让农民贷款有抵押。贾洪涛说,农民“贷款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抵押物。目前他所在的永新村虽然进行了土地确权,但还没领到确权证。贾洪涛期盼及时发放确权证,进一步盘活农村固定资产,比如盘活农房、林地、农机、耕地等用来抵押贷款,破解抵押贷款瓶颈。
在农村建立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农民放宽、简化贷款手续。高向秋建议,加强农村信用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农村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扩宽征信数据来源渠道,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充分发挥政府组织领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加快农村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机构的建设,将征信体系与信用奖惩制度挂钩。
“比如,对失信的农户,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限制贷款,甚至不允许贷款。对信用好的农户,就要简化程序,降低门槛,这样让我们想干事有诚信的农民,真正把事干起来。”高向秋说。
对发展较好、有潜力的扶贫项目,降低利率,加大资金支持。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建议,金融部门要从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机制着眼入手,简化贷款手续,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尤其是发展较好、有潜力的扶贫项目。对中小型民族文化产业,相应降低贷款利率,可以进一步激发主动性,让民族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出台政策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专家建议,在调动商业金融机构力量方面,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要加大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要真正成为农民身边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应在乡村振兴长期信贷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对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应大力鼓励引导,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的防火墙的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平台,稳定政策预期,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记者王建 汪军)
刊于《瞭望》2018年第20期
新华社济南2月6日电 题:沂蒙老区话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沂蒙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咋样?记者春节期间回到山东省临沂市,发现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在这里落地实施,一批特色村争当了振兴“排头兵”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汇聚磅礴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新图景新华社记者“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原标题:“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银川12月2日电 题:“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新华社记者陈晓虎、靳赫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