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一直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开始失去平衡,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白鲟、鲥鱼等物种已功能性灭绝,中华鲟、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三峡集团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在长江生态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多年来,已累计投入近90亿元用于长江生态保护,未来3至5年还将投入50亿元。除了中华鲟保护以外,三峡集团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流域鱼类保护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后掌握圆口铜鱼、齐口裂腹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并实施增殖放流,已累计放流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近160万尾。
禁渔是保护中华鲟的最有效举措。农业部门率先在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逐步施行全面禁捕,实施更为严格的禁渔期管理制度,坚决清理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统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加快修复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努力降低人为因素对长江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7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中华鲟自然繁殖已经呈现出年际偶发性态势,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江绵延6000多公里,流经众多省份,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份额。长江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保护长江生态,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孙志禹建议,应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行业和专业部门配合,制订工作规划和计划,各部门协调有序组织实施,财政资金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打破部门封锁,避免各自为政和低水平重复,充分共享相关成果。(记者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