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长江生态的风向标:中华鲟永续生存成为可能

2018-04-23 13:36: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人工繁殖中华鲟放流,对于中华鲟野生资源具有系统性补充作用。中华鲟研究所水生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姜伟说,今年放流的中华鲟群体包括5个年龄梯队,是我国中华鲟放流史上年龄梯队最丰富的一次。个体较大,放流的最大中华鲟已有9龄,在长江、大海里基本没有天敌,损失率很小。针对中华鲟野生种群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雄鱼很可能先于雌鱼消失的情况,增加了雄性中华鲟的放流数量,有利于促进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在长江流域建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改善中华鲟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在长江口崇明岛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了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在葛洲坝下游15千米江段范围内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监测发现,在葛洲坝大坝下的产卵场已有中华鲟在产卵,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实行生态调度可以促进中华鲟繁殖。中华鲟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三峡工程完工后,10月份水库大量蓄水,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中华鲟产卵场的实际水面因此缩小,从而使葛洲坝下游相应的水位、水温、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中华鲟长期适应的产卵环境发生变化,使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三峡集团连续多年开展生态调度,加大泄流,刺激鱼类产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生态调度后,宜昌至监利江段4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大幅增加,2017年超过30亿粒(尾),从趋势上看,增加值是10倍以上,从数量上看,基本稳定在10亿粒(尾)。

  综合施策保护长江生态

中华鲟保护已经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一张名片,是加快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华鲟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取决于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未来发展态势。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