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古迹融入社区:中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更具“远见”

2018-04-21 09:36:0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西湖申遗的规划人、时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同滨曾说:“西湖申遗一度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是: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去向外国人解释中国文化本身。”

如西湖一般,如何让外国人看得懂古迹背后的中国文化?张柔然认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共通的“语言”。他希望能带领年轻人去调研那些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古迹地,以后为ICOMOS出版一套介绍中国文物保护新理念的英文图书,“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去讲”。

在公众考古新媒体“挖啥呢”创办人奚牧凉看来,近半个世纪以来,“或许全世界,都罕见中国这般深邃的巨变”。他发现,身边很多年轻人看待文化遗产的心态,与自己的父辈迥然不同。

分享会举办地智珠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所600多年历史的建筑曾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近千人在此为皇家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故得名“智慧之寺”。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它在上世纪50年代转为民用,成为橡胶厂、电视机厂的车间……

古迹融入社区:中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更具“远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主办的“遗产故事会: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沙龙”在北京智珠寺举办。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2007年,它被文物保护者发现时,已破败不堪。实施5年多的维护工程,让它“重生”了。2012年,智珠寺古建筑群保护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今年我提议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尊重遗产 分享价值’。”ICOMOS中国执委、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我们要尊重遗产,其次要承认遗产价值应该和所有人分享”。

关键词:古迹文化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