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古迹遗址字面意义上的“围栏”,或者是文化意义上的“鸿沟”,把它融入社区,是中国文物保护者的新共识。为了响应“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号召,近百位文保人齐聚别具意义的北京景山后街智珠寺,分享过去数年里古迹、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故事,以启迪未来。
每年的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确定今年的主题是“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在这场分享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保护古迹,从来都不是只面向当下的事业,同样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ICOMOS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ICOMOS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张柔然说,以前,中国的文物保护大多从规划的视角,强调怎么保护和保存这些遗产。如今,越来越多的文保人开始意识到:每一个人的情感记忆也构成了遗产的意义,这些人包括游客和当地居民。
1999年,杭州西湖曾申遗受阻。当地政府痛定思痛,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张柔然观察发现,他们将原有一些影响景观风貌的违章建筑和围栏予以拆除,提出“还湖与民”的口号,取消了门票,还建了一个新的湿地公园。
人们在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的“土楼之王”——二宜楼里举行“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改造过程中,张柔然走访了西湖周边的居民,发现大多人都对这个工程持赞许态度。“很多人说,西湖比以前更大、更美了,不仅增加了新的西湖二十景,还多了像茅家埠这样供大家周末生活、娱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