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涉及师生关系的敏感事件屡屡曝出,而当师德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时,记者梳理发现,事实上,有关师德建设和规范的制度性安排正在层层加码,越来越严。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具体包括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内容,并强调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教师职务评审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研究生导师,实行一票否决;3月,教育部等5部门还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
从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在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等关乎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环节,师德位居最重要的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指出,很多高校都加强了师德规范建设力度,比如评优晋升师德一票否决制、科研学术道德规范、教学要求规范等。另外,很多学校成立了教师工作部,主要统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管理服务,在解决教师实际问题过程中加强思想引领和制度规范,统筹推进教书育人实效。
号召多措施少 处置规定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