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自己的红色基因——
“他到俺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了,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的儿子。”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后屯村村民陈常玉说。
“不”为自己的儿子找关系——
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独自在武汉打拼,他本可以利用社会关系为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却说:“孩子有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打拼,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
“不”怕村里难解的疙瘩——
一个占地300亩的农业特色项目要在后屯村落地,但是群众不买账,有村民问他:“我不同意会砍头吗?要是不砍头,这事就不用再说了。”他面无惧色,耐心地做群众工作。
但是,对党和组织的嘱托,对困难群众的诉求,他从来没有说“不”。他,就是岚山区巨峰镇后屯村第一书记伊廷良。
54岁,本应是享清福的年纪,他却主动请缨、扎根农村,把“沂蒙精神”植入这片土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抓党建带班子、搞产业促脱贫,把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生态文明村,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路子。
勇于担当:“组织上让我到哪里,我都得好好干”
“今天去后屯村报到,在村头进行交接。由村支部书记朱先民简单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村民136户,人口356人,党员24名。以前的办公室被抵押顶账了,所以,村两委没有办公的地方,没有开会的地方。”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2016年2月24日,伊廷良怎么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来到后屯村时的情景:由于无处可去,和自己一起来的国税“娘家人”,只好在村头与镇党委工作人员交接;第一次党员大会,大多数都年事已高的21位党员,拎着马扎子,坐在报账员家院子里开会。
工作交接之后,伊廷良跟着管理区书记王建奎在村里转了一圈。一条斑驳的水泥路早已年久失修,村巷里还是狭窄坑洼的土路,垃圾堆、柴堆、粪堆“三大堆”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堵得慌。
看到一户家里虚掩着门,他敲了敲门,想入户了解情况。
一个老大爷打开门,看了看他,没好气地问:“干什么?”
伊廷良笑着说:“我是刚来的‘第一书记’,想到家里了解下情况。”
“没空!”说完,门砰地一声就关上了。
这个闭门羹让伊廷良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干群关系这么紧张,下一步工作怎么开展?
当晚,回到家里,他彻夜未眠:这个村究竟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凌晨时分,他拿出工作日志,写道:“对村民进行大走访,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家庭成员情况,2、家庭年收入情况,3、村里有哪些贫困户?什么原因?4、现在村里比较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尽快脱贫?5、对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建议,6、你对我们搞创建生态文明村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边逐户走访,一边着手在村里租房子,最终租了三间平房作为村“两委”临时办公场所。
从此,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都能见到伊廷良忙碌的背影。
但是,仍有很多村民对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表示质疑,甚至当面说风凉话:“以前也来过什么驻村书记,也没整出什么动静,你来了还能搞出什么名堂?”
不过,伊廷良骨子里有股倔劲,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摸清了村里每个家庭的情况;对创建区级生态文明村,干部群众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进入7月份,天气越来越热,在租住的房子里,伊廷良每晚都要加班到很晚,研究村里的棘手问题,筹划创建区级生态文明村的实施细则,研读扶贫专著,撰写扶贫方案……老乡家的那个闹钟,在寂静的月夜,不止一次,听到他的笔尖落在稿纸上的沙沙声;不止一次,看到他抽烟冥思苦想的苦涩,直到看着他在疲惫中沉沉睡去。
真抓实干:“第一书记要带好班子定好制度”
“一个好班子、一条好路子、一套好制度、一个好作风”,要求:1、强化扶贫意识,鼓励返乡人员创业。2、强化统筹意识,扶贫资金管理好。3、强化精准意识。4、强化执政意识,主动出击。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但后屯村的“领头羊”,却一届又一届被私心蒙住了眼,让群众凉透了心:因为村集体欠着自己的钱,村“两委”办公室八间大瓦房有五间稀里糊涂被抵了账,成了某任村支部书记的私人财产。“你占我也占”,剩下三间,又一任村支部书记索性也据为己有。
不仅如此,原有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的状态,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不健全,不能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等问题,都是一个个十分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伊廷良的到来,能改变这个烂摊子吗?能带来什么风气?每个人都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抓党建、带班子、促脱贫、搞服务——伊廷良早就在心里打好了算盘。“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班子,要想脱贫致富,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作为第一书记,凡事都要想在村支书前面,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 伊廷良说。
为此,伊廷良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全村党员队伍现状、村内经济能人等情况,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后,伊廷良心里有了底。经报请镇党委领导批准,对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重新选拔了一名支部书记,选准配强了村“两委”班子。
面对村级工作运行不规范,他多次到周边先进村观摩学习,帮着村干部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民主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让村干部干事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每月6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由他带头传达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农村工作的最新指示,学习新时代乡村振兴计划的要求,让每名党员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曾经因党组织软弱涣散而停滞不前的后屯村,犹如一只翅膀沉重的大鸟,在伊廷良的带领下,终于抖了抖蒙尘的双翼,开始展翅飞翔。
公开公正:“多做造福老百姓的事情”
“干部公正不公正,百姓心里有杆秤。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一件也马虎不得。”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班子配强了,打造区级生态文明村也开始加速推进。大家开始分头上户做工作,以“六化”和清理“三大堆”为内容的首场生态建设之战在该村全面打响。
原来村里的老百姓房前屋后都种菜,这一弄,他们的“小菜园”就得腾出地方来。隔三差五,就有群众到村支部办公室来闹事。
伊廷良总是一边给老百姓端茶倒水,一边耐心开导,直到他们想通了气顺了才让他们走。
村里旱厕改造需要安装化粪池,但是挖掘机不小心挖碎了刘善兰家沼气池的一个角。她努力冲冲地来到村委会找干部评理。“你们把我家的沼气池挖坏了,得给我个说法!不然我就不走!”
伊廷良和她解释了半天,对方依然又哭又闹。伊廷良耐心地说:“那我们再研究一下,晚上我再到你家里商量商量,如何?”
“好,我就在家等着你!” 刘善兰擤了一把鼻涕就走了。
一连三个晚上,伊廷良都在刘善兰家里做工作。“改厕这是造福咱百姓的事情,你那个沼气池,我们会找人给修好的。”
到了第三天晚上,刘善兰的语气终于缓和下来。“伊书记,你这一趟趟地跑来,也不容易,看在你的面子上,这事就按你说的办吧。”
一个个矛盾得到了化解,群众的怨气渐渐少了。在伊廷良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多方争引资金61.8万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半年之后,老百姓们忽然发现,原来的小村庄变样了:
——净化:村庄环境整治后,“三大堆”被彻底清理;农村改厕后,上厕所变得干净卫生了;
——硬化:硬化街巷路面5000余平米,硬化面积达到90%,修建排水沟800余米;
——绿化:在村庄主干道路两边栽植绿化苗木3000余株;
——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在村文化广场安装路灯4盏;
——美化:村庄主要街道经过充分粉刷,并写上标语。
——文化:设置了宣传栏、报刊栏、公开栏,打造了特色文化一条街;修缮改造原有的 3间村级活动办公室,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了必要的文体活动器材。
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山村,转眼变成了洁净美丽的新农村。老百姓碰见伊书记,不再锁门躲避了,而是沏上一壶热茶,争着抢着往自己家里请。
2016年12月,后屯村顺利经过验收,成为 “区级生态文明村”。伊廷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俯身为民:“即使我不在这里,这个产业也能让百姓受益”
“到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为村留什么?决不能雨过地皮湿,驻村两年,必须得让村民生活发生实实在在的转变。”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路打通了,民心畅通了,接下来,该想法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了。
后屯村共有贫困户7户、9口人,因病致贫3户、5口人,因老致贫4户、4口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决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要求,让伊廷良深知责任重大。
面对村集体债务年年增加的被动局面,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低保、助学、富民农户贷、危房改造、农村改厕、“1+1”走访帮扶……贫困户能享受的政策,伊廷良都提前研究透了,他组织“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分类帮扶。
那么,能不能再引进一个项目,让村民从中持续受益,确保长效脱贫,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伊廷良立即外出取经,找产业找项目。
发展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是个问题;光伏发电一次性投资四五万元,6年才能回本,周期太长。现在的人们都注重养生,绿色食品备受青睐,后屯村人均耕地2.2亩,何不流转一部分土地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并且,巨峰镇菜园发展已基本形成规模化,所以,不用愁销路。
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扶贫产业项目——发展蔬菜大棚。这个项目需要流转23亩土地,伊廷良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做动员工作,结果,这23亩土地的流转异常顺利。
为确保贫困户首先从中受益,贫困户的土地按照人均一亩原则统一置换到这里来。土地流转后,每亩地每年可获得流转费1000元。现在,一个八连跨果蔬大棚和两个冬暖式大棚已经建成。大棚采取整建整租的方式出租给岚山赛立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租期5年,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5万元。此外,大棚年利润的10%将用于分红,其中贫困户占7%、村集体3%。贫困户还可以在这里优先打工,再获一部分工资收入。
对贫困户朱建旭来说,日子又有了喜事:自去年获得1000元土地流转费和360元分红后,今年6月份他又拿到了800元的分红。
走进村东头的两个冬暖式大棚,一茬新西红柿泛着鲜亮的绿色,缀满了枝头;卷心菜长得浑圆饱满,茄子紫中透亮,青椒青翠欲滴。尽管外面是隆冬季节,这里依旧温暖如春。
紧挨着的八连跨大棚也即将启用,那里将种上无性系茶苗,栽上一年半就能采茶叶了,比传统的采茶周期快了一倍。
对此,伊廷良有自己的打算:“巨峰镇有‘一亩茶园’扶贫工程,今年8月份,巨峰镇又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所以,在咱村多发展茶叶,方向是对的。即使我不在这里担任‘第一书记’,也能给村里留下这片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伊廷良把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怀化为俯身为民的行动,他用厚实的手和炽热的心,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美丽、和谐、文明的全新家园:“‘沂蒙精神’是值得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沂蒙人的后代,我有这个义务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