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布衣博士”吐尔孙·艾拜:从清华园回到南疆

2017-09-13 18:26:2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吐尔孙·艾拜思前想后,把艾力斯图领到乡镇幼儿园建筑工地,攥着他的手说:“振作起来,只要努力,会有好日子过的。”

两个月后,艾力斯图的银行卡入账4000余元,这是他人生中第一笔工钱。

行走基层,吐尔孙·艾拜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脱贫,二是青年技能教育。他告诉记者,在南疆农村,政府为贫困户建设了富民安居房,发放政策补贴和脱贫牛羊,但很多年青人知识文化水平所限,长期待业家中。

巴克墩村,维吾尔语意为“冒险之地”,这里曾是广袤的盐碱地,紧邻“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条件艰苦。如今,密植的杨树护卫着村庄农田,满眼尽是绿色。然而,村民的文化教育没有太大改观,建村20年,这里仅走出两名大专学生。

吐尔孙·艾拜很受触动,写下文章《从中专到清华园:一个维吾尔族博士的成长和心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双手创造生活。

他回忆,自己出生于喀什地区莎车县,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妈妈不相信命运,相信知识。”

吐尔孙·艾拜牢记母亲的话,通过刻苦攻读,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2009年,他考取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2014年,他成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以来首位维吾尔族博士生。

问及15年名校求学最大的收获时,吐尔孙·艾拜回答:“学校老师不仅授予我专业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涵养了我的家国情怀。”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

记者看到,巴克墩村吐尔孙·艾拜的宿舍,陈设简陋,但角落里堆满书籍。通过下派、驻村的观察、思考,他正着手写一篇题为《新疆维吾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博士论文。

“博士是个啥?村民才不认哩。”吐尔孙·艾拜笑道。他知道,只有用自己的学识帮助乡亲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才是根本。

“布衣”吐尔孙·艾拜,有一帮农民朋友,走在路上会远远伸出双臂与他握手;“博士”吐尔孙·艾拜,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复旦、清华校友,大家远隔千里分享小经验,畅谈“大梦想”……

关键词:教育教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