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香港回归前,509名解放军何以荷枪实弹提前入港?(3)

2017-06-30 00:54:55  上海观察    参与评论()人

高渊:第一次参加中英谈判是什么时候?

陈佐洱:是1990年下半年开始的香港新机场建设谈判,一直持续到1991年。当时,我先后担任港澳办一司副司长和司长,这个司负责经济事务和调研工作。

这项谈判起初是由中英双方派出专家组、政府工作小组出面谈,英方谈判组长是外交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次官伯恩斯,相当于司局级,跟我对等。这是我第一次担纲谈判首席,不敢有丝毫懈怠。

高渊:当时,为何中方反对港英当局的建设方案?

陈佐洱:香港原来的启德机场地处人口稠密的市区,中方在80年代就建议港英当局择址建设新机场,但对方并不积极,可能不想种了树让后人来乘凉。

但到了1989年后,英方处心积虑“光荣撤退”,抛出了一个所谓“玫瑰园计划”,主要就是建设机场和港口。

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是,投入过于巨大,可以说是倾尽了香港的财力,留给未来中国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只有区区50亿港币。不仅如此,还要不封顶地大规模举债,让特区政府偿还。对此,中央高层的意见很明确,建设香港新机场不能“你请客,我会钞”。

高渊:和伯恩斯谈了几轮?

陈佐洱:和他谈了两轮,地点都在北京,但双方分歧严重,没有谈成。分歧的焦点是,英方坚持认为,就跨越回归的重大事项和中方磋商,会损害英国对香港的有效管治。所以,虽然双方谈判人员都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大原则定不下来,协议依然遥不可及。

伯恩斯人高马大,一脸营养和修养都很好的样子。他有一次以近乎恳求的口吻跟我说:“后天是我太太的生日,孩子们都会回到伦敦,我们能不能互相让一点,让我回去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一天。”我当即表示会尽力,但遗憾的是,没能缩小彼此的分歧。

高渊:怎么打破僵局呢?

陈佐洱:到了1991年6月,双方提升了谈判级别。英国派出首相外事顾问柯利达,中方是鲁平,他当时已经是国务院港澳办主任,我作为鲁平的助手参加会谈。

柯利达是从第三国绕道来北京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钓鱼台国宾馆见不到一个记者。他是位瘦瘦高高的老者,开谈前他用冷峻的目光直视鲁平,一语不发达几分钟。鲁平也是高手,迎着柯利达的目光相视而坐,也一语不发,直到对方收回目光。

关键词:香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