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后 两只老鼠牵出外国间谍入侵案(7)

2016-10-16 16:25:09  解放军报 作者:沧海观澜    参与评论()人

实现“内爆”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

1963年12月,同步聚焦技术成功突破。1964年6月6日,科研人员在西北试验研制基地试爆了一颗不带核燃料的准原子弹,进一步验证我已完全掌握原子弹同步聚焦技术。

与此同时,核燃料研制工作也传来捷报。

1964年初,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一次会议上宣布:可用作核材料的铀235研制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就是利用铀235发生原子裂变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然而,铀235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其稀少。

天然铀中主要包含两种铀的同位素,即铀238和铀235,其中可裂变的铀235只占0.714%,其他的都是不可裂变的铀238。

而用做核武器装料的浓缩铀,铀235的纯度必须达到90%以上。从天然铀中把含量仅有0.714%的铀235提炼浓缩加工到纯度90%以上,是极为艰巨的工程。

从探矿、选矿、开采开始,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整个工艺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中国核工业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据宋炳寰回忆,自己曾有幸随同刘杰、赵尔陆看到了宝贵的黑色铀235用于制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一块“黑金”,这块世界上极稀少、极珍贵、极秘密,既可以为人类造福又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的“黑色金子”。

1964年9月初,万事俱备。张爱萍、刘西尧向中央专门委员会呈报了首次核试验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工作情况报告。报告提出,可在10月份实现首次原子弹爆炸!

原子弹是有了,但爆和不爆、早爆还是晚爆的问题又摆在了最高决策者面前。

1964年8、9月份,美国人根据罗布泊核试验场的建设大军忽然沉寂下来的现象,判断中国第一次核爆炸已经准备就绪。

9月15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人研究制定了联合苏联、阻止或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形象的说法是“外科手术式打击”,或“摘除扁桃腺”,对中国核设施实行“绝育手术”。形势十分紧张。

1964年9月16日和17日,周恩来主持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听取了张爱萍等人的汇报,详细研究核试验准备情况,并对首次核试验时机进行研究。会议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早试;另一个方案是晚试,先抓紧建设三线核工业基地,择机再试爆原子弹。

中央专委会议后,周恩来向毛泽东、刘少奇汇报了首次试验的准备情况和中央专委关于首次核试验的两种方案。毛泽东听后,从战略上进行了分析,坚定地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专委按照早试的方案抓紧准备,并对首次核试验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核爆炸进入倒计时。

动地惊雷:欢庆胜利,还是回望初心?

52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串浪花。然而,回眸52年前的那个历史时刻,记忆却往往容易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没。

这里,我要引用一位核试验亲历者的回忆:

1964年10月14日下午19时20分,原子弹被吊装到罗布泊深处一个高达102米的铁塔顶部。铁塔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早已布置好了用于效应试验的飞机、大炮、坦克、舰艇、各种车辆、建筑群体以及各类生物、化学效应物等,如同一场大战的战场,蔚为壮观。

10月16日早晨6时30分,完成了爆炸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联结雷管,随即全体工作人员陆续撤离爆炸试验现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