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后 两只老鼠牵出外国间谍入侵案(6)

2016-10-16 16:25:09  解放军报 作者:沧海观澜    参与评论()人

1961年8月20日,聂荣臻向中央呈送了《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报告提出:在导弹方面,以地对地型号为重点,争取3年左右突破中程,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突破远程。在此前提下,适当发展地空导弹,推迟发展飞航式导弹。在原子能方面,争取4年左右建成一套核燃料生产基地,设计试制出初级的原子弹,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建成更先进的一套生产基地,设计试制出能装在导弹上的比较高级的原子弹。

面对争论,中央决定:先把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再确定上马下马。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与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国防科委副主任刘杰、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朱光亚等人组成的调查班子,承担了这一重大调研任务。

一个多月后,他们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长达5000字的调查报告《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结论是:发展原子能工业,关键不在于投入,而在于组织协同;不在于再投入多少,而在于如何挖掘各部门的潜力;不在于争论上马下马之利弊,而在于如何行动,才能搞成。

报告还大胆提出,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可行的!

据张爱萍回忆,调查结束后,他和刘西尧等人曾专门去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林彪斩钉截铁地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根据这次调研的情况和结论,总参谋长罗瑞卿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汇报了原子弹研制情况,并在汇报会后向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中央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抓原子弹。

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由周恩来任主任,7位副总理、7位部长为委员,他们是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

专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有关方面大力协同,密切配合; 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根据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及时进行调度。

专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原子弹的研制由国家战略上升到了国家行动,原子弹的研制步入快车道。

在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部门、地方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协同和积极支持下,核工业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奋力攻关,各项工作协调进展迅速。

核武器研究院在院长李觉将军的主持下,很快组建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研制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和个人,一场全面攻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激情之火,在核武器研究院燃烧起来。

很快,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车间相继建立。一到夜晚,各研究室仍然灯火通明,研究人员个个埋头钻研,孜孜不倦;大、小爆炸物理试验场,惊天动地的试验爆炸声,遥相呼应,试验数据不断报来,一个个成果呈现出来,必须攻下的技术难关接连取得可喜的进展。

1963年9月,科研人员完成了原子弹图纸设计。

根据设计方案,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内爆法”。所谓“内爆”,就是将大量高效能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将内心里的核燃料压缩后产生核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