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方可对欧盟汽车、白兰地等采取行动(2)

相关产业发起和欧委会发起,区别在哪儿?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是这次调查的行业抗辩方,孙晓红作为该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对这次调查的情况非常了解。他表示,反补贴调查基本都是由产业界申请发起。这是因为,只有产业界才会最直接感受到某国竞争力强劲的产品可能对自身产业造成威胁,从担心自身利益受损的角度出发,提出调查需求,发起有实质性支撑的调查。

而欧委会发起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欧委会主观判断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有威胁”。

孙晓红表示,历史上,欧委会几乎没有主动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先例。

在随后的调查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这次调查——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及透明度。

首先,是抽样的不公正。

欧委会抽取的三家企业,是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为什么抽取这三家,欧委会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郝洁表示,为达到预设目标,构造并夸大所谓“补贴”项目,欧盟委员会罔顾世贸组织规则,摒弃出口量最大代表性标准,在抽样中排除了出口量靠前的欧美企业,只选择中国本土企业,抽样标准不合规、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正。

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大概在8%左右,这三家企业占的比例只会更少。

欧委会嘴里的“威胁”从何而来,我们也不得而知。

而面对这样的“威胁”,欧委会要求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提供的调查信息,异常苛刻。

3家被抽样的中国企业有超过200家关联企业被要求提交问卷,并答复了超过100份补充问卷,配合欧委会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核查。无论是时间还是调查样本量,在孙晓红的印象中都是历史少见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