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五一”将至。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时仍在三亚南繁基地上忙碌。这位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最光辉一页的科学家,未敢颐养天年,一心琢磨着加速实现他的两个“限期”新梦想:
1
培育出更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品种。让超级稻百亩连片攻关不断自我超越,实现18吨每公顷目标;
2
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飘香。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
两个新梦想,
老人给自己定的“有效期”,
是2020年。
老爷子的新梦想,
有望如期实现吗?
“18吨每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
“18吨每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家邓启云,给科技日报记者的回答,很有信心。
邓启云,我国超级稻百亩片第二期、三期、四期目标攻关成功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的培育者。“基于对籼梗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动态理想株型塑造,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我们获得了两个有望实现18吨每公顷目标的潜力品种。”
其一,为去年通过国审的“Y两优957”。它是“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三品种“同母异父”的兄弟。品种增产潜力大,米质可达国标2级优米质标准。
不过,他更看好最新培育、有望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审的“旺两优950”。“通过分子标记育种技术,我们把‘大粒基因’导入它的亲本。通过亲本改造,该品种‘千粒重’增加了2-3克。比以往超级稻品种中这一指标的最高数值,提高了10%以上。因此,产量潜力比‘Y两优957’更大。结合我们‘四良配套’综合技术体系,今年有望在小面积种植中,实现18吨每公顷目标。”
同时,邓启云表示,在袁隆平院士三系法、两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方法下,水稻稳步增产仍很有潜力。
播撒176份材料寻觅可推广的高产海水稻
“我们在南繁基地培育出的176份海水稻材料,即将播种五大典型盐碱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说。
海水稻,并非生长在海水中,它的土壤为盐碱地。通常,水稻品种耐盐度在3‰以下。在世界“半咸水”地区,现已发现多种耐盐度为3‰至12‰的野生水稻资源,但普遍低产。“半野生状态的海水稻品种,亩产只在100公斤左右。而只有亩产300公斤以上的高产耐盐海水稻,才有种植推广性。”袁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