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媒体将巨量的共享单车订单视为对自行车制造商们的“一场集体救赎”,当地代工厂一度出现扩建生产线、增加人力成本投入的盛况。
随着2016与2017年之交共享单车风口骤起,自行车产量数据突然由降转升:据前述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1到5月,自行车产量2622万辆,同比增长25.4%,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5%。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年轻的自行车组装员曾在工作台上写下了“春天来了”,然而,春天真的来了吗?
不同于天津富士达、飞鸽等大规模车企动辄揽下数百万辆订单,受产能、规模等限制,王庆坨当地工厂能操作的订单通常在几万至几十万辆之间,主要承担共享单车零部件生产或整车组装业务。
早在单车生产进行得热火朝天时,就已有声音担忧,共享单车的市场将会饱和,到那时,此前为了满足海量订单所扩建的生产线如何安置?水涨船高的配件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又该如何消化?
市场冷却得或许比预想的更早,已有厂商用跑路给出了答案。前述王庆坨六街工厂的工作人员谈到,“有曾经盲目扩张生产线的工厂主难以生存,已经贱卖机器跑路了:三十万的机器卖十几万,工厂租期没到就停产,租金也浪费了。现在担心下游厂商找他还定金,他连电话号码都改了。”
当地部分门店日销量降到零
在共享单车这波热潮之下,当地许多中低端自行车经销商的生意也深受影响,市场被共享单车进一步挤压。
在王庆坨一个自行车产销核心区,街道两旁的两层小白楼目测有几十家门市,下午4点多,顾客寥寥。
当地经营者表示,受消费者出行方式变化、网络销售冲击、电动车业异军突起等因素影响,线下自行车销售门店生意本来就不景气,共享单车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日销量已经降到零,零啊。”该区其中一个门店的老板一边给自行车安装踏板一边说,“你看这多好的车子啊,现在没人要喽。”在光景好一些的年头,这个小店的日销量能有2到3辆。关于共享单车对普通自行车市场的冲击,他提高嗓门说,“我干这行几十年了,前些年本来就不太景气了,共享单车一出来这个行业就完了。”在他门店前摆放着几十辆轻便自行车,他说,处理完这些车就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