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南有个"网红"局长 上街赶集农民把菜往他车上搬(8)

2017-06-30 08:42:27  大河网    参与评论()人

信任从哪里来?

与陈增喜打了半辈子交道,今年已经73岁、走起路来仍风风火火的老太太王志勤,扳起手指总结道,增喜有“三真”:

真懂。宛城区政协委员、一通防爆公司董事长王长怀说,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陈局长是他少见的既懂技术,又懂政策、懂规划的干部。

在陈增喜的办公桌下,塞满了各种科技书籍、企业科技成果申报材料和产业发展规划,该区5个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基地、15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余家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几乎都是在他的规划、指导下发展起来;该区3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孵化器、诸多企业研发中心等,也都如同他一手带大的孩子,熟得不能再熟。

真干。陈增喜从来就不是一个嘴皮子干部,身先士卒是他的座右铭。2000年,为了推广高效生态农业,他带着1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白河东岸的沙岗村,包下300亩河滩地,一边研究用沼泥改造沙滩,一边种植外地引进的新品种。如今,当年的黄沙滩已经碧草成茵,果树成林,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吴志强曾留心观察过,一个星期里,他们的陈局长至少有4天在田间地头度过。他下乡给群众授课,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答疑难,几乎是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无论刮风下雨,不管路途远近。

真诚。“随叫随到,一不吃请,二不收礼”,曾向陈增喜求助的人,都这样说。王志勤回忆说,2004年7月份,为了选取蔬菜良种,陈增喜陪着她坐了一天的闷罐大巴跑到山东莱阳,又折到河北,回来时车坏了,熬了个通宵才修好。“到了南阳,我过意不去,说请他吃个饭,他要了碗面条,吃完就走了。”

前些年任区科协主席时,陈增喜把家里的电话开通成了“免费咨询热线”,只要在家,每天晚上7点至9点都为农民兄弟解疑答难,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热线”常持续至深夜。这个“习惯”,至今未变,数以千记的农民听过他的“空中教学”。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易;帮扶一次群众不难,难的是35年帮扶不断。

他把群众背在身上,群众也把他举得很高。到市场买菜,认出他的农民把成捆的菜往他自行车上搬,咋说都不要钱;下乡去讲课,一到地方就被热情的村民往家里拉。有位陈增喜的老领导开玩笑说:“我们都不愿意跟增喜一起下乡。为啥?不管到了哪个村儿,群众都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在宛城区委大院门岗,只有陈增喜的访客能享受一种“特殊待遇”。“到科技局找人的总是最多。前些年还登记,现在只要说是找陈增喜的,一律放行。”一位保卫处工作人员说,“都是来找他请教致富的,咱不能耽误陈局长做好事。”

陈增喜就是这样,用他的为民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问他为啥?他说:“看到群众致富了,我比弄啥都开心,高兴得都想蹦起来!”

一种不慕富贵的干净品质

“当干部就不能想着挣钱”

拿着陈增喜现在的照片,对比他10年前的老照片,会发现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身老式西服,还是一双大头皮鞋,还是一件白衬衣,天冷的时候加一个老式毛衣。

然而这些年,陈增喜身边的朋友们,却大多都“发”了:胡金广、王志勤,早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曹旭铎、杨倩,每年也有百万左右收益;合作社的菜农、袁黄庄的“棚总”,也买起了小汽车;甚至听了他建议,刚种艾草没两年的瓦店青年陈博,也挖到了第一桶金。

似乎只有他,还是老样子:浓眉,方脸,双目炯炯,翘唇带笑,聊起农技滔滔不绝,问他别的“惜词如金”。在一群“金光闪闪”的人中间,他简直“朴素如泥”。

从创业时就跟陈增喜处成朋友的王长怀,曾经这样评价他:一身都是商机,两袖清风来去。

“增喜要是想发财,多的是机会,可惜他不要。”王长怀说。

这话不假。

在天冠集团生产乙醇的副产品中,还有一种被当地百姓称为“面酱糟”的废料:看起来像芝麻酱,却散发着臭味,以前是个祸害,白送都没人要,只能当作废弃物排了。2005年,陈增喜在溧河乡十里铺村驻村帮扶,距离企业不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面酱糟”排出的地方,周围的树木长势特别好,于是提取了样本回去化验:蛋白质含量46.8%,木糖醇26%,都是好东西,就是酸度太高。

他联想到村民会在一些发酸的饲料里放碱中和,于是试着调和“面酱糟”里的酸碱度,给奶牛“试吃”,结果令人欣喜:吃了“面酱糟”的奶牛产奶量高、质量好。

“增喜出手,‘点石成金’。现在一吨‘面酱糟’能卖到300多块钱,赶上一吨优质煤炭了。”天冠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仅此一项每年获利6000多万元,竟然成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陈增喜无偿把“秘诀”给了企业,没有从中获利一分钱。想一想当年“横行”大江南北、“买房如买菜”的煤老板,就知道他将多大一笔财富拱手让人了。

关键词:河南网红局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