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南有个"网红"局长 上街赶集农民把菜往他车上搬(4)

2017-06-30 08:42:27  大河网    参与评论()人

初出茅庐第一功!

22岁的陈增喜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令陈增喜欣喜若狂,也更坚定了他那时的信念:做一个基层科技工作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当年还有一个小插曲。据桐柏县农业试验站一位退休职工回忆,时任县委主要领导看到陈增喜是个人才,想提拔他到某乡当乡长,但陈增喜谢绝了。由此,陈增喜“彻底”戴上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标签,却也为他此后35年的人生,打上了绚丽的底色。

一股停不下来的创新劲头

“别人做不到的,咱不一定做不到”

走近陈增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长年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何以拿到比“正规”科研人员更多更高的奖项和成果呢?

“理论指导很重要,但我认为与实践结合更重要。”陈增喜说。

志在凌霄,也要扎根泥土,这是陈增喜遵循了30多年的“方法论”。

1985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陈增喜被上级调到原南阳县(现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任副主任,1989年,又调至南阳县科委工作。这时,陈增喜接了进城之后第一个“大活”。

“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是引进小麦品种,我一下蒙了。”陈增喜说,“因为这不是咱擅长的领域。”

但他不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又是一次长征:跑省农科院翻资料、到省种子公司选种子、到田间地头跟老农请教.....3个多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篇新闻报道中发现,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村民徐才智培育的一个小麦品种,早熟、色白、抗倒伏,可能非常适合南阳种植。于是急赴洛阳。

然而兴冲冲赶到的陈增喜却碰了一鼻子灰:“老农民”徐才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所谓“专家”并不感冒,来了个“不拒绝、不搭理、不接待”。

“碰上这事咱有经验。”陈增喜笑着说。他再次发扬“钉子精神”,干脆在二里头村大队部搭个木板床,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白天,跟着老徐下地干活;晚上,缠着老徐问东问西。

等到拿下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农,返回家中,陈增喜一个月没有洗澡,一身是土,全身发痒。妻子埋怨他:“不知道是去工作了,还是去逃荒了”;一岁多点的孩子,见了他直认生。他却说,农业要想搞成功,就得下地,就得吃苦。隔了一天,就又去了二里头。

一年之内七赴偃师,陈增喜将新品种——“豫麦18”授粉、扬花、抽穗、灌浆各个环节的管理烂熟于胸,准备在南阳大展拳脚,新的问题却来了。

当时,南阳地区农技界流行的观点是,“大穗大粒出高产”,而“豫麦18”却与这个标准并不相符。陈增喜受到了当时几位“权威”农艺师的质疑,认为他在“瞎折腾”。

让事实说话。陈增喜并不分辩,拿着选好的麦种,让溧河乡胡庙村村民刘长海试种。从播种到收割,他天天看;从施肥到浇水,他亲自干。收获那天,等着看热闹的人们“眼镜掉了一地”:800斤!超过计算机的模拟数值。

围观的群众也心服口服。“豫麦18”在南阳13个县市全面推开,1991至1993两年间,整个南阳地区平均亩产增收30%以上,超过1000万斤。陈增喜也因此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时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陈增喜,又做了一件让人看不懂的事儿:一个玩农活儿的,却愣是跨界研究起了计算机。

关键词:河南网红局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