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致霾,人人有份;治霾,人人有责(3)

2017-02-25 08:26:14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黄磊表示,虽然与漫长的地质年代相比,现代气候变暖可能并没有完全超出自然变化的幅度,但其变化速率却是空前的。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变化速率来看,地质年代平均每年升高0.0001℃;而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气温升高了大约1℃,变化速率已达到每年0.01℃的量级,是地质年代气温变率的100倍左右。

黄磊介绍,自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许多气候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在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气候变化。”

中国已经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等一系列目标。潘家华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节约资源、植树护绿等方式减排温室气体,遏制气候变暖,从而减少滋生极端天气气候的‘土壤’。”

生活管理应“精细化、绿色化”

既要约束自己、“自扫门前雪”,也要管管“他人瓦上霜”

1月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灰霾肆虐之际,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治霾的民意虽然汹涌,但多数人不知道治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做好迎接治霾措施带来的不便,以及改变自己习惯的准备。长期来看,治霾可以让全社会共赢,但短期内公众意识、生活习惯不改变,生产效率变化不大,治霾就只能是个零和博弈。

在杜少中看来,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公众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现在,公众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公众环境意识依然亟待提升,不少人认识到了污染的危害,但是污染是怎么来的,我们每个人对污染有没有责任,很多人并不清楚。”

怎样避免这样的现象,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给大气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负”?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认为,要通过宣传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雾霾的危害,它给经济社会和大众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失,使公众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大家一起采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动,才能治理好雾霾。

专家表示,减排、治霾,迫切需要公众努力做到“生活管理精细化、绿色化”。在公众参与治霾的具体行动上,首先应“自扫门前雪”,约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去年一年,杜少中出差坐飞机里程达9万多公里。作为一个交通高碳排放者,他主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花了275元钱,买了11吨碳排放指标,抵消了自己在这一年里产生的碳排放量。“工业文明提高了人支配自然、消耗资源的能力,但人不能一有钱就任性,不能‘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环保,采取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环境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面对雾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扮演着两种角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指出,一方面,很多人在社会上是生产者,在从事生产、开展工作、经营企业时应绷紧绿色、低碳这根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大家在生活中又是消费者,应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尽量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有环境意识,环保就会变成一种需求,从个人自觉变成社会自觉。”

关键词:致霾治霾雾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