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致霾,人人有份;治霾,人人有责

2017-02-25 08:26:14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致霾,或多或少人人有份;治霾,或大或小人人有责

大家行动起来才能降伏雾霾(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刘毅孙秀艳寇江泽赵贝佳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5日09版)

江西新余渝水区电工厂社区,居民们在用废电池换鲜花绿植。人民视觉

编者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在百姓“幸福指数”中的分量不断加重,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现阶段,不少地区重污染天气频袭,雾霾依旧是百姓的心肺之患。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重污染天气、让公众能够畅快呼吸,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防治污染,既需要生产方式的变革,也需要大家生活方式的改变,既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履职尽责,也需要每一个人切实行动起来。

如何看待公民的环境责任,公民在防治污染过程中能够做些什么?本期生态周刊以两个版的篇幅,推出一组报道,请大家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看看行动起来的公民怎么做。为了畅快呼吸,为了蓝天常在,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

去年底到今年初的那场大范围严重雾霾,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人们至今心有余悸。

如何尽早消除人民群众的“雾霾焦虑”“心肺之患”?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他们认为,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铁腕治霾,提升“气质”;另一方面,广大公众也应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更加注意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生活管理的“精细化、绿色化”,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衣食住行都和霾的产生有关

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

污染物排放量太大,是导致大气污染的“元凶”。

“霾90%来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只有约10%的霾来自自然排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1月17日—18日,环境保护部召开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会。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5名院士和总体专家组25名专家,分析研讨后认为:目前,工业排放是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及挥发性有机物的第一大排放源;与此同时,“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来源,交通领域排放的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安徽淮南,一位市民在骑公共自行车。人民视觉

“每个人早上睁眼就面临四件事:衣食住行,这都会产生污染物排放,都和治霾有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健康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杜少中对记者说,“拿衣服来说,看似与治霾没有关系,其实是有直接联系的。物质生产离不开能源消耗,生产过程中也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我们小时候一年只能添一件新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的普遍状况,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情况。”

杜少中认为:“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很大的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

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进入汽车社会,很多家庭拥有了私家车,这给大气环境带来不小压力。环境保护部去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亿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汽车销量完成2802.8万辆,比上年增长13.7%。乘坐空间较大、但排放量也较大的SUV快速增长,对拉动乘用车市场作用明显,其销量增长44.6%。乘用车销量增加319.5万辆,其中88.1%为SUV。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我们居住的房子,其供应链很长,和霾的产生关联很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说,房地产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包括钢材、水泥、玻璃、铝材、陶瓷等,其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在工业废气排放中,占有很大比重。

“工业粉尘本身主要是一次性的PM2.5颗粒物,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人身健康危害的物品,如地板、墙纸、涂料和胶黏剂等,追溯到生产过程,也会产生很多挥发性有机物,成为灰霾的催化剂。”王晶晶表示。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和总体专家组专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

杜少中强调,致霾,可以说人人都有份;治霾,自然是人人都有责。

减排温室气体才能遏制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隐藏在雾霾背后的“帮凶”,它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形成大气污染的“帮凶”。

如今,很多地区的人们都感到,在雾霾天频繁袭来的同时,“冬天不如以前冷了”。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他来北京读书,冬天得穿厚厚的羽绒服御寒,来自西伯利亚高原的强冷空气时常南下,带来大风和降温。那时候风大,天蓝。而这几年北京越来越暖,靠厚一点的呢子大衣就能过冬,冷空气越来越弱,静稳天气增多,给雾霾频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球很多地区都在变暖。几十年前谁能想到北极可以通航?但现在可以,这就是气候变化的体现。”

除了气候变暖,京津冀等地冬天的大风天也变少了。沙尘暴这个以往的热门话题,被雾霾“抢了头条”。“前些年漫天黄沙时,大家怕风;现在雾霾频发,人人盼风。”北京市海淀区居民冉先生感叹道。

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自1961年以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呈逐年减小趋势,减小幅度达37%,而年平均小风日数增加了64%。

蓝天白云之下,北京格外美丽。人民视觉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在持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2016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近五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黄磊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天变得没有以前冷了。”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易导致重污染形成。受全球普遍气候异常的影响,这个冬天,除了中国,英、法、韩等国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是隐藏在雾霾背后的“帮凶”,它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关系非常密切。黄磊介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由人类活动造成。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黄磊表示,虽然与漫长的地质年代相比,现代气候变暖可能并没有完全超出自然变化的幅度,但其变化速率却是空前的。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变化速率来看,地质年代平均每年升高0.0001℃;而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气温升高了大约1℃,变化速率已达到每年0.01℃的量级,是地质年代气温变率的100倍左右。

黄磊介绍,自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许多气候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在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气候变化。”

中国已经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等一系列目标。潘家华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节约资源、植树护绿等方式减排温室气体,遏制气候变暖,从而减少滋生极端天气气候的‘土壤’。”

生活管理应“精细化、绿色化”

既要约束自己、“自扫门前雪”,也要管管“他人瓦上霜”

1月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灰霾肆虐之际,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治霾的民意虽然汹涌,但多数人不知道治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做好迎接治霾措施带来的不便,以及改变自己习惯的准备。长期来看,治霾可以让全社会共赢,但短期内公众意识、生活习惯不改变,生产效率变化不大,治霾就只能是个零和博弈。

在杜少中看来,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公众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现在,公众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公众环境意识依然亟待提升,不少人认识到了污染的危害,但是污染是怎么来的,我们每个人对污染有没有责任,很多人并不清楚。”

怎样避免这样的现象,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给大气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负”?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认为,要通过宣传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雾霾的危害,它给经济社会和大众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失,使公众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大家一起采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动,才能治理好雾霾。

专家表示,减排、治霾,迫切需要公众努力做到“生活管理精细化、绿色化”。在公众参与治霾的具体行动上,首先应“自扫门前雪”,约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去年一年,杜少中出差坐飞机里程达9万多公里。作为一个交通高碳排放者,他主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花了275元钱,买了11吨碳排放指标,抵消了自己在这一年里产生的碳排放量。“工业文明提高了人支配自然、消耗资源的能力,但人不能一有钱就任性,不能‘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环保,采取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环境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面对雾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扮演着两种角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指出,一方面,很多人在社会上是生产者,在从事生产、开展工作、经营企业时应绷紧绿色、低碳这根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大家在生活中又是消费者,应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尽量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有环境意识,环保就会变成一种需求,从个人自觉变成社会自觉。”

雾霾之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除了约束自己,还应管管“他人瓦上霜”,发挥监督、促进作用,为治霾增添正能量。

“清新的空气是我们大家共享的公共产品,需要每一个市民的共同打造和精心呵护。”前不久,山西临汾二氧化硫浓度“爆表”,“压力山大”的临汾市政府发布了致市民的一封信,呼吁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全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电话、微信、随手拍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举报身边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黑龙江省环保厅厅长李平表示,政府的环境政策需要公众的支持,单靠环保部门无法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每一家企业,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当发现身边的污染问题时,应勇敢地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

生活管理的精细化、绿色化,不会自动到来,需要通过具体的法规、政策加以推动并固化。蓝虹表示,为了引导公众参与治理雾霾,从经济手段来说,可以通过对高污染产品征收消费税等措施,抬高其成本和价格,来引导公众作出绿色选择。另外,汽车尾气排放是重要的雾霾来源之一,可以通过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等方法增加开车出行成本,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设施绿色出行。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执行理事胡敏说,大家这么关注空气污染问题,但据她了解,全国人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征求意见阶段,收到的公众意见却非常有限。“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公众积极地参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共同推进雾霾治理。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相关报道

日本四日市各界合力治霾,政府、企业和市民各担其责

“四日喘”是怎样消除的(他山之石)

本报驻日本记者田泓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5日10版)

四日市是日本中部一座有30万人口的小城市。它被日本甚至世界熟知,是因为一个令人不太愉快的名称——“四日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严重的大气污染让四日市成了哮喘病的高发地。四日哮喘病和熊本水俣病、富山痛痛病等,成为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的“四大公害”。

从1955年开始,四日市逐渐建起10多家石化工厂。1959年,日本第一家集炼油、发电于一体的综合石化精炼厂也落户四日市。然而,曾经被描绘成现代化象征的大烟囱,却给居民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空气中充斥着恶臭,城市被雾霾笼罩,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阳。孩子们戴着口罩在教室里上课,无法开展户外运动。哮喘患者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不堪其苦,选择自杀。

三重大学监测发现,四日市大气中的硫氧化物严重超标,而第一石化厂周边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1967年,污染最严重的矶津地区的患者,向第一石化等6家企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开启了日本“公害诉讼”的先例。这场诉讼历时5年,最终原告胜诉。

日本政府开始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于1969年制定了硫磺酸化物的环境标准。此后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增强,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严格。

四日市走上了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治霾之路,摸索出许多对日本治污产生重要影响的经验。1972年,四日市所在的三重县政府修订《公害防止条例》,在全国率先导入“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式,以维持人体健康为基准,对工厂所能排放的污染总量进行限制。四日市16家企业被要求安装电子监测仪,将使用燃料的种类、排放量、硫氧化物指标等数据即时传回县环境科学中心。

严苛的环境标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减少排放。1974年,四日市石化厂引入当时日本国内最大的脱硫设备。1990年以后,四日市的石化厂普遍装置了脱硝设备。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四日市的大气污染被逐渐控制。

在上世纪60年代“四日喘”高发期,四日市对被认定的公害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这直接促成了1973年日本政府制定实施《公害健康补偿法》。该法通过向污染企业强制征收污染费的方式,为污染受害者筹措补偿费用,用行政手段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1995年,四日市通过《环境基本条例》,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目标,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市民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中,对市民的要求是“努力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负荷,积极配合政府各项环境措施”。

四日市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市立博物馆内的公害与环境未来馆,通过大量资料回顾城市从污染到治理的过程,邀请当年的公害受害者讲述亲身经历。“四日公害”被写进中小学教材。政府每年举办“地球环境奖”活动,表彰在环保上取得成绩的团体和个人。

(责任编辑:高宗影 CN060)
关键词:致霾治霾雾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