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24小时多部委密集回应 面对重霾信息透明不能缺席!(4)

2017-01-08 07:24:12  央视    参与评论()人

客观地说,相比以往,现在的信息出口更加多元,信息质量也更加良莠不齐。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冗余,人们往往更需要权威、专业的官方回应。这类信息一旦供给不足,产生供求逆差,势必会让那些片面、歪曲,甚至是意思相反的小道声音轻易占据观点市场。“只做不说,等于没做;多做善说,说也是在做。”要想打赢治理雾霾的攻坚战,在下功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同时,必须增强信息供给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是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的一大考验。

有干部曾回忆“非典”时期北京市召开的9场发布会,认为公共事件发生后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处理,另一条就是与社会沟通”。等到互联网上的声音已经铺天盖地,“在这之后发声就太被动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应对雾霾焦虑:不仅要主动说,更要学会“抢着”说;不仅要说到点子上,更要说到人心里去。良性的信息流通和供给环境一旦形成,公众自然不会轻信网络传言。

与公众沟通职能部门需做出柔性改变

在公共信息获取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向他们分析政策规定,辨析关注热点,毫无疑问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新媒体时代,无论在沟通意识,还是沟通方法上,职能部门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变。

当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转发成为一种常态,是否能根据人群的阅读习惯,提供更简单、明白、易懂的政策介绍?当网民开始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网络问政,是否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好细致、有针对性的引导、沟通工作?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强公众安全感与获得感的最基本途径。

威望始于坦诚,信任源于公开,常以“政府不发言,新闻就发炎”自警自省,及时回应社会上有关雾霾危害、影响、治理进度的热点关切,在公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蓝天白云才有可能成为城市永恒的风景。(文/曾校)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