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崇尚快速试错的文化,但这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对待个人信息的方式。
导语:美国科学杂志nautil.us《鹦鹉螺》作者Christina Leuker & Wouter Van Den Bos近日发表了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保护人类的“不知情权”的深度报道。人工智能的出现能以无法预知的方式改变了现实生活中需要在选择知道和不知道的平衡,同时让我们在决定什么时候保持不知情的问题上变得复杂,研究故意不知情的心理将有助于设计适用于人工智能的不知情权法律,不过,这一严谨的科学研究话题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
以下为文章全文:
柏林墙倒塌后,东德公民终于有机会阅读到斯塔西(Stasi,东德的国家安全机构,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保存的关于他们的资料。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大约10%的人真的去查阅了这些资料。
2007年,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表示,他并不想知道自己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信息。该等位基因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因子。
民意调查显示,如果有选择的话,大多数人宁愿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甚至是快乐事件的发生日期也不想知道。
以上这些都是故意选择不知道的例子。苏格拉底可能会提出,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而霍布斯则会争论称,好奇心是人类最主要的激情;但还有许多古老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知道太多也会带来危险。从亚当、夏娃和智慧树,到盗取取火秘密的普罗米修斯,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需要在选择知道和不知道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
清华北大人工智能 清华和北大在本科生中同步启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班是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中的特设班级,北京大学工学院开始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