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2)

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2)
2019-12-19 10:30:33 侠客岛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的歌词和旋律不陌生。

1925年,留美的闻一多写下这组诗时不过26岁。诗中,目睹了当时“死水”一般中国的年轻诗人,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七处中华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7个孩子,写得沉痛又激昂。

也有许多人在澳门远眺内地。

近代思想先驱郑观应,在澳门写下著名的《盛世危言》,一时间震动朝野;革命伟人孙中山,是在澳门见到了“轮舟之奇、沧海之阔”

,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的日子里,“非谈革命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

那时的澳门虽为殖民地,却是各路救国图强思潮的汇流之处。多年以后,深处陕西保安的毛泽东,也在窑洞里与埃德加·斯诺挑灯夜话时回忆,青年时是因澳门的“老改良主义”而得思想转向——

“读了(《盛世危言》)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往往是危难时刻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1937年,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国人奔赴前线;

在这之中,也有来自澳门的青年身影。

在这段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历史中,名为“‘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四界”指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被安排在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

这群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澳门同胞,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穿草鞋、打绑腿、着军装,教士兵认字、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剧目、改善部队伙食,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战斗爆发时则运送粮食弹药、护送伤员,更有不少成员牺牲在前线。“四界救灾会”则在后方支援、募款,给内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包括马万祺等在内的澳门工商业巨子,开辟山东及苏北与澳门间的海上航线,将一袋袋黄豆、花生从解放区运到港澳销售,并把解放区急需的各种物资反向输回;

在澳门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杜岚,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师生募集了大批胶鞋、毛巾和衣服等物资,突破澳葡当局的阻挡,和众多澳门爱国社团、学校、医院等机构一起,赴中山慰问南下的解放军;数十年后,改革开放的大潮里,马万祺、何贤等澳门知名人士也回到大陆投资、办学、建基础设施、做慈善。

如果有人问,是什么支撑着这群青年舍生忘死、义无反顾?

无他,三个字耳:“中国心”。

正如马万祺先生当年所言:“身为中国人,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祖国做些事,此生无憾。”

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

马万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赠送“威武文明之师”牌匾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说这话的是邓小平。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后,澳门立法会议员吴荣恪向小平问及游子澳门的前途,邓当即斩钉截铁道:“澳门问题的解决当然也是澳人治澳,‘一国两制’。”

此后的历史轨迹很清楚: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在《中葡北京条约》草签100年后正式落地,中国将在自己的领土上消除了最后一道殖民主义伤痕;同期,澳门老百姓传开了一句顺口溜——那是80年代末邓小平与马万祺谈话中透出的定心丸,概括起来就是回归后,“股照炒,赌照搞,马照跑”

1999年,住澳门半岛北部的老人余亦兰已93岁高龄。12月20日这一天,她坚持要到街头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在与澳门一河之隔的珠海,包括78岁的陈金山在内的数十位老人,看着前往澳门的军车缓缓驶离,泪流满面——整整50年前,也在此地,他们曾聚集一堂,欢迎解放军解放珠海

当时杜岚已经87岁。当天,她拄着拐杖早早来到了学校,再一次在学校里升起五星红旗,并赋诗一首:

“两情一国创新猷,又赖群贤齐献谋。

昌盛繁荣应有待,故园可藉已无忧。”

“故园可藉已无忧”,是这位世纪老人由衷的感叹。

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

澳门回归当天,杜岚再度亲手升起国旗

五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学生们写了封信,10岁的区昊朗和李盈轩还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勾勒出了澳门盛世莲花、大三巴的图案。

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

在信中,稚嫩的孩子这样写:“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张开温暖的怀抱关爱呵护我们,祖国母亲就是我们的坚强依靠”;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