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华视点 > 正文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2017-10-24 15:31:06  海外网    参与评论()人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核心思想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其中所讲到的“生活”“生产”就分别是“需要”和“供给”,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在揭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现的。

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围绕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来确定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因此,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体现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总体上都与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有关,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状况从总体上、根本上体现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从宏观来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民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比如,当今我们在经济领域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领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文化领域,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社会领域,我们所讲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所讲的理论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讲的也是国家需要与理论供给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中观来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组织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