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迎接党的十九大]国际市场见证“中国动力”

2017-09-14 06:46:2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包容尊重

当年,潍柴首次试水海外并购。当谭旭光带着重组团队走进法国博杜安动力公司时,“迎接”他们的是“把中国人赶出去”的标语和挥舞的拳头。

在开展此次国际并购之前,潍柴在国内市场的并购已是轻车熟路。谭旭光认为,国际并购与国内并购一样,要融合双方优势形成合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诚意。为此,谭旭光向博杜安承诺,保证员工不下岗、不降薪,维持各项福利。话锋一转,他又问工会代表,博杜安亏损这么严重,你们能给企业带来订单、资金和技术吗?

终于,博杜安放下了欧洲名企的身段,并购谈成了。经过艰难的磨合后,潍柴将博杜安从亏损的泥潭中彻底拉了出来,2016年实现利润1.46亿元。“对于对方企业的优势资源,我们不能去消灭它、压制它,而是要通过融合、交流实现双赢。”谭旭光说。

并购德国企业林德液压时,按照谭旭光的设想,林德液压技术最终要引入中国,建设中国生产基地。但是,德方怕高端技术流失,特意在协议中否决了这种可能性。那一次,潍柴“妥协”了。潍柴为林德公司制定了“打造成为全系列全领域、位列全球前两名”的战略目标,投资8000万欧元在德国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能力由年产液压件15万台提升至25万台。由于双方合作愉快,误会渐渐消除,加之受到中国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2014年,德方高管主动向董事会提出在中国潍坊合资建厂。

权威统计显示,目前的企业并购行为中有70%达不到预期效果,跨国并购成功率更低。然而,潍柴的跨国并购成功率却高达100%,其关键就在于共赢的理念。而包容尊重、交流沟通的并购文化正是其中的润滑剂,为潍柴飞得更高增添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单保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