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个性推送时代 机器算法不能包打天下

2017-09-14 06:46:2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用户在新媒体上全新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基于机器算法的个性化推荐阅读机制,正显现出强大的爆发力。这是因为机器算法会对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新闻资讯的行为不断作出分析,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智能地为用户推荐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据统计,在网络资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内容已逾50%。

一时间,个性推送时代,算法当道,编辑后撤甚至无用的说法不绝于耳。果真如此吗?机器算法虽然适应了移动传播分众化、定制化的趋势,但其本身存在着不小的局限。

首先,纵然机器算法再智能,但仍无法猜透更加复杂的人心。算法推荐带来的弊端是,容易把用户一次性的、偶然性的、表面的行为,解读为用户真实的、深层的兴趣和心理需求。目前,机器算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追求的是规模化,也就是流量,这会导致一些媒体一味追求流量,大量生产低俗、色情、暴力化的内容。唯算法论,容易造成推荐不一定是用户所想、非用户所需的窘境。

其次,即便依赖于机器算法推荐,会让用户的视野变窄,形成信息孤岛,从而挤压掉用户真正感兴趣或者培养新兴趣话题的空间。机器算法看似人性化,实则在阉割新闻。用户生活在自我的世界,无法感知兴趣之外的新事物,久而久之,将带来个人信息接收的窄化,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新闻除了让人感知世界外,还能启迪思想。让人担心的是,机器算法让思想裹足不前。

再者,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需要讨好的不一定是用户,而是机器算法。耸人听闻的标题、格调低俗的内容由于更易被点击被转发,因而更容易被算法当做“受欢迎”内容推荐。利益驱动下,机器算法容易被做号党、标题党、低俗内容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优质内容反而容易被边缘化。这无疑会挤压优秀内容生产者的生存空间,造成优秀作者流失、用户体验下滑等。

此外,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以及敏感信息等混杂在信息流中,通过机器算法推送给用户。算法仅能通过关键词技术过滤掉一些垃圾信息,伪装好的无版权、低俗内容甚至还会因为标题精彩获得更好的推荐效果。完全依赖算法推荐、缺少内容人工审查这一关,会造成低俗内容、垃圾信息等大行其道。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