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不仅摸清家底更要建好“一库两平台” 地名信息化才能让普查成果得到更好利用

2017-09-07 08:32:0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我国的地名数据库建设,已经或势必进行着“体制”转变:由早期的“地名录”式转变为现行的“普查表”式,未来还会进一步转变为“家谱”式。可以说,通过这两次转变,地名数据库的格局逐步由“平面”(现实)变为“立体”(古今),内容逐步由“专一”变为“综合”。就是说,一个理想的地名数据库,应以地名基本要素为主线,纵向(时间)贯通、横向(空间)串联如同“家谱”,兼备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广博。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能够面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尽可能广泛和巨大作用的地名数据库,应当是‘家谱’式的。”商伟凡说,因为这种形式的地名数据库,纵向记述地名的古今专业经历是完善的,横向展现地名的现实社会环境是圆满的,所呈现的地名形象是立体的、客观的、完整的。同时,地名信息的表现方式,也由以往的文字、表格、地图扩展到照片、录音、影像等。可以说,关系地名来历、应用的一切信息都在收集之列。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留下来的图、文、表、卡为“二普”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因经济、技术条件所限,未能留下音、像等多媒体信息,个别地区留有一些黑白照片已属难得。现如今,这种状况已大为改观,并成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一大特色。

在我省锦州、朝阳等地,记者看到地名照片被列为地名普查的规定内容,每个地名至少配属一张相关照片,成为地名的最直接历史见证,而将一地的今昔照片并存更具对比意义。

“地名一旦消失,这些绝版照片就成为追寻历史原貌的凭证,因此要对纳入地名数据库的照片质量把好关。”商伟凡说,一些地方摄制的地名照片数量不少,但缺少直接阐释地名来历、含义的最可宝贵的图像,例如北京王府井的“井”、五棵松的“松”、八王坟的“坟”;又如“沈阳”,自应拍摄市中心区、市人民政府等标志性景观,但千万不能忘记沈阳之根源——“沈”水;对“张”家庄、“李”家店,采集现存该姓氏代表人物图像并不为过。

另外,“家谱”式的地名数据库一经建立,应及时更新与完善,甚至将之定为日常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地名数据库更加完善,更具历史厚重感。随着相关信息的不断发现、不断补充,每个地名都如同一本“小百科全书”,地名数据库也实际成为地名历史文化信息库。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