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不仅摸清家底更要建好“一库两平台” 地名信息化才能让普查成果得到更好利用

2017-09-07 08:32:0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工作人员正在汇总各种地名资料

锦州古城标志

松山地名标志

核心提示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将丰厚的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为传统的地名图、地名录、地名词典和地名志(简称“图录典志”)等形式,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建设完整、深入、强大的地名数据库,全面服务于当代社会。有专家指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地名数据库,并非直接将地名普查表录入电脑那么简单,而是以地名基本要素为主线,纵向贯通、横向串联如同“家谱”一样;图录典志的编写也应继承与创新并举。

地名信息化建设是“二普”的主要成就

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地名录入电脑,而是要建设“一库两平台”

谈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量无疑是最为直观且首要的体现。

虽然我省普查地名总数仍未出炉,但有部分地区早就进行了地名普查试点。2010年至2012年,我省作为全国两个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之一,以29个相关县(市)区投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据这29个沿海沿边县(市)区统计,所普查地名的总量,比“一普”成倍甚至几倍增加。

那么,在两次地名普查相隔的30年间,地名的激增主要在哪些领域呢?

“与天地万物一样,地名增减属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地名学者、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说,30年里,山、河等自然地名很少变化,地名数量的增长主要在人文地名,但行政区域类的乡镇名称反因精简而减少。“一普”时,国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公有企事业单位不多,私营单位大多还未产生,人工建筑物数量也有限,且规定的普查对象仅是其中“独立存在的、重要的并起地名作用的”。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快,“二普”地名的大量增加,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当然,地名普查的成果并不拘泥于数量的增加。与“一普”相比,“二普”的重点还在于地名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特别是地名的信息化建设。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