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从重民到惠民的思想脉络

2017-08-18 07:27:5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方宝璋

重民思想

先秦儒家重视民众、民心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安危。《尚书·五子之歌》就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这个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得到安宁,长治久安。

春秋时期,当政者对民的认识有了发展。在神与民关系上有一种比较开明的看法是,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随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有的人甚至认为民的行为决定神的态度,曹刿就指出:“民和而后神降之福。”在民重于神、民先于神,民决定神的认识基础上,这个时期一些当政者对民十分重视,把对民政策作为治理国家成败的关键。虢国的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陈逢滑对陈君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当政者之所以重视对民政策,是因为他们看到民心的向背决定治国的成败。如梁伯因“沟其公宫而民溃”,被秦灭亡。尔后楚国沈尹戌在讨论其灭亡的原因时指出:“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因此,君主在制定对民政策时,重点在关注民心,如抚民、亲民、恤民、安民、利民、惠民、以德和民等。一些有识之士还认识到君主、贵族等个人的政治抱负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必将失败。如宋国乐祁在议论鲁季氏逐其君,鲁昭公企图复国这个问题时说:“鲁君失民矣,焉得逞其志?靖以待命犹可,动必忧!”

战国时期,重民思想又有明显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孟子与荀子的有关言论。孟子对民十分重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人民是最重要的,社稷次重要,君主第三重要。孟子的人民最为重要的思想,可从两方面予以理解:其一,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孟子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如统治者失去民众,就断了君主的财源。无民则君主不能行事。

据荀子称,君舟民水是孔子提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君舟民水论形象地阐述了一条真理:一方面民是君主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看到了民的力量能够推翻君主的统治。《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荀子借此进行发挥,把木比作君,把民比作鸟。“君善,民则择之;不善,则弃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