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在香港保育中华传统文化之茂盛森林——专访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2)

2017-06-21 19:21:42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回归之后,土壤发生了改变,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上议事日程,民间也开始名正言顺、挺直腰板地高举中国文化的旗帜。郑培凯在城大以中国文化中心为依托,在香港大学生里面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必修课,分门别类设置不同的课程。在校学生即时的反馈就不错,而等到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沉淀几年之后,反馈就更加积极。“我在必修的6个学分里面,设了20个不同的专门科目,比如社会历史、古典文学、建筑的、庭园的……所以我们也请了20个专职的老师,每个人的专业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要教中国文化的传统,教的过程中可以从你的角度来教,学生就会有不同地兴趣。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都觉得非常好,他们得益很大。有少数的说这个对他没有太大帮助。可是我们后来发现,往往过了多少年他们毕业以后,他们会回来说他们受益很大。那我们就很安慰,觉得这对他的人生有帮助。”

虽然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视逐渐提升,但在郑培凯看来,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现在香港社会普遍还是追求当下利益,追求所谓“学什么才有用”。“用,有短时间的实用,跟长远对一个年轻人在社会上长远的发展、对社会持续的发展,这个用,是不同定义的用。你说我学了电机,跟中国历史就没有关系。你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当中,因为你没历史认识的时候,你就对你自己的民族、国家跟文化有一个隔阂。这个隔阂很大的,因为你没学过任何东西。这就是我一直批评的无知的问题。你不能无知。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你可以有你的选择,我经常跟年轻人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你不能无知,因为你无知做的判断,往往是害你自己。”

郑培凯现在还兼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他看来,香港其实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资本。香港从一个半世纪前开始,就游离于中国内地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之外,没有经历过天翻地覆的社会革命,整个历史脉络从清代慢慢沿革下来,还是保留了很多民间的传统文化沉淀。这些都是香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本。“它有许多传统的文化因素不因为革命、战乱而变动。特别是跟这个家族祭祀、宗教祭祀、民间活动有关的,往往保存的蛮好。国内对整个一些涉及迷信的东西,取消的比较快,经常有很大的断裂,对宗族的一些仪式往往就丧失掉了。我们发现整个传统的宗族解体了。而香港很有趣,是不是传统的宗族也发生变化?也发生变化,可是很多仪式还保留着,很多香港的家族,到了春秋都要祭祀,到五年或者十年有个大祭、开祠堂大祭。其实他们的人都已经跑到世界各地去了,通通都回来,其实有点寻根的意思。这些就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好的东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