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在香港保育中华传统文化之茂盛森林——专访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

2017-06-21 19:21:42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丁一鸣、刘志敏):有人讲,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也有人说,香港保留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这片曾经被外来殖民者统治、华洋杂处的土地上有什么样的传承?到今天,香港早已回归祖国,传统文化在香港近几年的保育与传承又如何?本台驻香港记者丁一鸣、刘志敏专访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

郑培凯出生在中国大陆,小时候随父母播迁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后来又赴美留学,钻研中国历史。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香港城市大学的校长张信刚教授找到他,想让他在城大出掌新成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大学生里普及中国历史和文化教育。郑培凯回忆起那时张校长跟他讲过一段往事,促使他离开居住将近三十年的纽约,来到香港。“他决定要当校长的时候,他要见一些学生代表,他就问学生:‘你们会一点唐诗宋词吧?’学生都说:‘会呀会呀,唐诗我们都知道的。’张校长就说:‘那你们可以不可能背一首我听听?’第一位同学就背了:‘床前明月光……’第二个学生:‘床前明月光……’等到二十个学生全部是‘床前明月光’以后,校长就说,不行,这样不行,我一定要搞一个中国文化的基础通识教育。”

郑培凯认为,在港英时代,政府有意提经济而压文化,为的是殖民统治的利益。即使在那个时候,也有许多怀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或南渡而来,或远洋而来,在殖民体系下仍然奋力挣扎,试图为中国文化留存血脉。但这样的努力之路,艰辛而又崎岖。“很多的中国人,他觉得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特别保护,可是这样的人显然不是在社会上受到政府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的过程。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就是很多人关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成立大学,我们希望中文也是大学的主要语言,中英可以并用的。可是在中文大学成立过程中是很艰难的。因为英国政府给了很多限制很多压力,钱穆离开很主要的一个原因跟这个也有关系。他是帮助成立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后来当了副校长,都被逼走了。香港在港英时代是有相当多一些人,他们是卧虎藏龙,都是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在社会上,从政府的角度讲,他是被排掉的。”

关闭